關注貝爾安親,檢視更多精彩内容▲

作者 | 菈媽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孩子不愛打招呼,你會介意嗎?
小S就曾在節目上吐槽,自己去大S家時,會熱情地跟兩個孩子打招呼:「小阿姨來咯」,結果卻遭到無情的「漠視」。
她很訝異:「這個年紀,不是應該要教孩子注重禮儀嗎?」
什麼樣的孩子最讨人喜歡?
當然是有禮有節,嘴甜乖巧的啊!這樣的孩子,一出場就自帶光環,走到哪都會受歡迎。
可打招呼,這個在成人看來最普通不過的「禮節性」行為。對于有的孩子來說,卻可能是極大的困擾。
一次,鄰居帶孩子來我家玩。
一進門,她就催孩子:「快叫阿姨好!」
3歲多的小男孩有點腼腆,「阿姨好」三個音,卡在嗓子眼裡,含糊着就過去了。
鄰居假裝生氣:「怎麼那麼小聲,叫大聲一點。」
可孩子明顯後退了一步,躲在鄰居身後,緊緊地抱着她的腿,怎麼也不肯吱聲。
我趕緊說:「沒事沒事,我聽見了。」
「你這孩子,我怎麼教你的,不能這麼沒有禮貌啊。」
鄰居有些不好意思,一邊打着圓場,一邊往外拽孩子。沒想到,孩子卻哇地一聲大哭了起來。
鄰居更囧了,讪讪地說:「我兒子有點内向……」
其實,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被大人逼着跟陌生人打招呼,不開口就被認為是沒禮貌、膽子小,甚至還會是以招緻父母的批評和責備。
可生活中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并不少見。
主持人曹穎就曾吐槽過自己的兒子,雖然看起來很活潑開朗,但是一看到陌生人還是會害羞,往她身後躲。
許多父母都會被孩子這樣的反應激怒,責怪孩子不懂事。
作為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落落大方、懂事可愛,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覺得丢了面子,就硬逼着孩子打招呼,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而且,當衆指責就像一把利刃,不僅給了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還容易将他們的自尊傷害得體無完膚。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出現社交恐懼。
孩子不愛打招呼,很奇怪嗎?
當然不!這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在1998年曾做過一個實驗,觀察100個平均年齡為8.6歲的孩子的社交狀态。
他發現,當與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80%的孩子都出現了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也許孩子自己沒有意識到,但他們的潛意識裡,已經出現了抗拒的信号。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陌生人焦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生」。
對于孩子,尤其是低齡孩子來說,對陌生人有戒備心,其實是一種本能。
孩子的社會關系通常都比較單純,他們會對熟悉的人産生依賴性,同時對陌生人産生排斥。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陌生就等于危險。是以看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畏怯或者害羞。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他們自我保護意識的萌發。
試想一下,即便是我們大人,也會本能地對一個陌生人保持警惕,何況小孩子呢?
而且,有些生面孔還相當「熱情」,一上來就要求摸摸臉、抱抱、親親之類的,孩子不害怕才怪呢。
這個時候,如果強行讓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反而會讓孩子陷入到不安的緊張中。
有一個親子類節目,采訪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時的真實感受,幾個孩子不約而同地表示很排斥:
「我又不認識他們,為什麼要打招呼?」
「我不太敢打招呼。」
「不高興、不喜歡……」
當被問到想對媽媽說什麼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讓人心疼:
「我會打招呼,但不是自願的。」
「我聽媽媽的話,但是我不樂意。」
「媽媽,你能别逼我了嗎?」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有的開朗熱情。遇到誰都能夠主動聊兩句;有的則天生「慢熱」,更喜歡先觀察和思考,怎麼逼也沒用。
如果父母用一刀切的标準去要求孩子,還把自己的失望轉化成指責,去給孩子貼标簽,隻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内心蜷縮成一團,不願打開。
那麼,孩子就是不愛打招呼,該怎麼辦?順其自然,他又會不會成為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呢?
雖然強迫孩子打招呼不好,但我們還是需要教導孩子必要的禮儀。至于如何讓孩子主動開口,那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導了:
可以私下問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打招呼
我兒子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從來不和校門口的保安叔叔打招呼。
「你看所有的小朋友都打招呼了,為什麼你不呢?」
「因為……我還沒準備好。」
縱然我很羨慕那些嘴甜的孩子,但那一刻,還是選擇了尊重他:「那等你哪天準備好了,我們再打招呼吧。」
就這樣過了大半個學期,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說:「我準備好了。」
然後就一蹦一跳地跟保安打招呼、進了校門。
可見,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才能讓他們更加有自信。
父母做好自己,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曾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相機,腦子是錄音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的心上。」
是以,父母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比如:遇到熟人,熱情地打招呼;遇到不那麼熟悉的人,可以點頭微笑。
父母對待别人的态度,孩子除了會看在眼裡,更會記在心裡。父母言談舉止自然得體,孩子慢慢地就也會養成主動打招呼的好習慣。
要相信:有一對有禮貌、有教養的父母當榜樣,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讓孩子自己選擇打招呼的方式
很多孩子不願意打招呼,可能是不習慣開口問候的方式。
如果這個時候,能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問候方式,他們就會自然許多。
看過一個小視訊,幼稚園教室的門口貼了幾種不同的打招呼方式,有握手、擁抱、擊掌、鞠躬等等,孩子可以自由選擇。
這種沒有壓力的打招呼方式,不僅讓孩子擺脫了窘迫,還多出了許多樂趣。何樂而不為呢?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說:
「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是以,不要輕易指責一個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當孩子覺得害羞、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妨抱抱他、安慰他。
多一點耐心和了解,給他們一個輕松的社交環境,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