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親子教育中,批評、責備、埋怨比比皆是,很多家長就算知道這些說話方式不對,但卻不以為然,不願意改正。殊不知他們的說話方式會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他們卻沒有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常見的後果如下:
一、讓孩子逐漸喪失自尊和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在尋求别人的認可,他便會慢慢失去正确評估自己的能力,隻會根據父母、老師或是周圍其餘什麼人的看法衡量自己。
當孩子進入國中後,同齡的同學成了他們主要交往的社群,他們就會依賴同學的看法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例如:孩子臉上長了個青春痘,他的同學可能會跟他說“你臉上長痘了”,其實這個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孩子會覺得這位同學嘲笑他,無論這樣的嘲笑是否出于惡意,都讓這個孩子覺得,周圍的人一直用顯微鏡審視自己的長相或者行為。
這種感覺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十分敏感,過于在乎别人說什麼,進而影響自己的決定。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慢慢的,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就開始因為外在的因素開始受到侵蝕。
二、不敢面對失敗
如果孩子總是一味追求他人的認可,他們就不敢面對失敗。因為對于那些害怕受到嘲笑、拒絕、批評的人來說,失敗是很難受的。他們太怕丢臉,是以不願冒險讓自己嘗試失敗的滋味。
相反,他們會安于現狀,即使現狀十分 糟糕,他們會避開任何風險,哪怕風險是積極正面的。他們會拒絕學習、拒絕掌握新技能,拒絕提高自己的機會。
三、具有嚴重的依賴性,喜歡依賴他人
因為我們錯誤的說法方式,孩子無法成才,沒有學會重要的生活技能,就無法獨立。對于父母來說,原本孩子到了二十二歲就可以自力更生,可現在他們卻不得不一直照顧孩子。
四、無法對自我身份産生認同感,無法正确定位自己
當孩子上國中後,跟同齡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會突然發現,之前他們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而創造的身份不一定會被同齡人所接受。
于是,他們必須改頭換面來取得同齡人的認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
可笑的是,孩子從小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形成的自我身份形象,卻被同齡人貶低得一無是處,是以産生叛逆。甚至有的孩子對自我身份認同産生困惑的時候,會走上極端。他們其中有些人從來沒有發現真正的自己,更有甚者,就算長大成人後也沒搞明白。
五、阻礙了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邏輯思維能力是人最寶貴的财富之一。要是孩子邏輯思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長大後常常會無法自己做決定去解決問題,無法思考自己的行為可能産生什麼樣的後果,無法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總之,錯誤的說法方式,後果很嚴重,我們需要在親子教育中,不斷去學習怎麼和孩子好好說話,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發展出自己的特長優勢,成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