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一個當白臉、一個當紅臉”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但是說白了,這種所謂的家長分工合作,其實就是某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憋不住發怒了,另一個家長見勢不妙馬上來解圍罷了。

這樣,既能夠讓大家都有台階下,還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而這種情況,其實就是一種對于第三者效應的利用。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周末的時候,航航最喜歡的動漫《鬥蛐蛐大陸》更新了,而為了追劇,航航就沒有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而是将作業放在一邊,準備看完了電視再寫作業。

就在航航沉浸在電視中的時候,航航的爸爸問航航是不是寫完了作業,而航航隻能支支吾吾地表示自己還沒寫完作業。

要知道,之前爸爸和航航已經達成了一個約定,航航做到每天先做作業再娛樂,那麼爸爸就讓航航自由地安排娛樂時間,因為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完之後,孩子就應該去快樂地玩耍。

但是,先前和爸爸約定時信誓旦旦的航航,卻很快就違背了約定,這讓爸爸十分地生氣,于是就訓斥航航,并且準備給航航較大的懲罰,比如完全剝奪航航看電視的權利等。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而航航在聽到爸爸的懲罰内容之後,也是非常地糾結和後悔。這時候,一旁的媽媽看到航航爸爸可能由于太激動,是以做出的教育方式有點過激了,就馬上插嘴讓航航趕快去寫作業,并表示隻要知錯就改,這次爸爸就不追究了。

航航聽到媽媽的話,也馬上回屋寫作業了,而爸爸這時候也感覺自己剛才的懲罰有點重了,如果真的實施,對孩子其實并不是很好的,幸好有媽媽及時地解圍,既能夠保持自己的威嚴,又能夠彌補自己剛才沖動生氣的不當做法,還讓孩子得到了教育。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家長要問了,自己家的孩子也和航航一樣,經常不聽話,這到底是為啥呢?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孩子不聽話,家長“硬碰硬”不管用,弄清楚原因才是重點

《新課程(中)》中提到: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對如何教育現在的孩子感覺非常頭疼,因為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像自己當年那樣聽話了。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呢?

孩子主觀意識逐漸增強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主觀意識雖然已經建立,但是并不強烈,在大部分的時候,孩子主要還是符合家長的思維言行。不過,随着孩子的年齡越長越大,孩子的主觀意識也逐漸地增強,孩子逐漸地感覺自己應該具有主導性,自己應該對自己的言行具有完全的掌控權,自己應該自由,不應該被家長所“局限”等等,進而産生了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父母對孩子缺乏一定尊重

孩子的叛逆行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對家長的不尊重,不尊重家長的教育,不尊重家長的言行意見、不尊重家長的付出等等。而這些不尊重家長的行為,其實正是家長對孩子所展示的。

但我們發現一個孩子叛逆的時候,他的家長大幾率地可能經常不尊重孩子,比如當一個問題擺在家長和孩子面前的時候,家長與孩子的見解各不相同,這時候家長就完全地否定了孩子的見解,并且絲毫不聽孩子解釋。

又比如有些家長喜歡偷看孩子的日記,被孩子發現之後還恬不知恥地表示自己是家長,在自己面前孩子沒有隐私權等等。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且普遍的現象,就是家長帶孩子出門的時候,經常會在别人面前說自己的孩子“是個孩子”,這其實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一種不尊重的印象。

家長在平時要盡量平等地對待孩子,比如做家務的時候,要讓孩子一起做,因為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就算是感覺沒有必要不讓孩子做,也不能以“隻是個孩子”的理由來讓孩子休息。

當然,在享受一些權利的時候,也要平等地對待孩子,比如過年的壓歲錢,是孩子的就是孩子的,家長最好不要沒收或是代管,就算是代管也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這才是對孩子的尊重。

一旦家長不尊重孩子了,那麼孩子就無從學習如何尊重人,自然也就會發生叛逆行為了。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需要尊重家長。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家長的某些言行被孩子發現是錯誤的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長一直都是自己的目标,孩子覺得家長是無所不能的,孩子覺得家長是最正确、公正的,家長在孩子心中簡直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是,當偶然的情況下,孩子發現家長身上也會存在錯誤,家長也不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有時候家長的做法還不如自己。

這就會讓家長的可信度迅速降低,孩子不但質疑家長錯誤的行為,甚至一些正确的行為也會開始質疑,進而産生一種習慣性的叛逆,即無論家長說什麼做什麼,孩子都習慣于先否定,再驗證,這種情況在家長看來就是一種叛逆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孩子不聽話會對自身的成長造成何種後果?

《健康天地》中說到:孩子不聽話不全是任性,有的是屬于“危機”行為。

不過,孩子的這種“危機”行為很可能會真的給自己的成長帶來危機。

◆失去最佳的受教機會

童年時期,是孩子受教的最佳時期,孩子的學習能力最強,學習效率最高,是以所有的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比如孩子的文化教育、啟蒙教育、家庭教育等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如果能夠以很好的态度來接受教育者的教育,那麼孩子将會獲得最大的益處,進而讓孩子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孩子。

但是,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完全都是處于叛逆狀态,不願意去接受别人的教育,那麼孩子将不會汲取到教育者賦予的知識和經驗,孩子的成長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年齡長了,但是知識、見識、思維等,都沒有跟着增長,在長大之後,孩子也隻能成為“巨嬰”了。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容易形成錯誤的觀念和認知

孩子小時候的觀念和認知方面,都是處于空白階段的,孩子需要從教育者的教育中去慢慢地汲取正确的觀念資訊和認知元素,但如果孩子叛逆不受教,那麼孩子就會否定教育者的觀念和認知,進而拒絕吸納教育者賦予的知識内容。

由于孩子在小時候并不具備正确的是非觀,在拒絕教育者的監督下進行觀念建立的情況下,孩子就可能會憑着自己的主觀思維來建立自身的觀念與對事物的認知。但是很顯然,主觀上的認知與觀念,必定是不正确的,因為這不是一個主觀世界,而是一個客觀世界,單憑自己的臆想,是不可能獲得正确觀念與認知的。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人格将會産生缺陷

叛逆心比較重的孩子,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将會産生較多的負面因素,因為這些孩子的腦海裡到處都是“拒絕”。

而經常沉浸在負面的情緒、心理和思維中時,孩子的人格就會産生較大的偏差,進而無法建立健全的人格,進而出現人格缺陷。

家長如何運用“第三者效應”增進親子關系?

《幼兒教育》中提出: 人存在于關系之中,個體生活的環境是由各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構成的。

是以,家長要懂得利用“第三者效應”來增進親子關系,加強家教效果。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第三者要做的是緩解沖突而不是加劇沖突

當一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論是孩子不聽話不受教,還是家長教育過火,第三者的出現一定要以緩和沖突為目的,而不是加劇沖突。比如爸爸答應了周末陪寶寶玩,但是周末寶寶剛好有事不能去,在向寶寶解釋的時候寶寶很生氣。

這時候媽媽就可以出來打圓場表示“寶寶知道爸爸工作忙,不過下不為例,這周不去下周一定去”,這樣既為爸爸解圍,也讓寶寶得到了安慰。

注意,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有些第三者家長會對寶寶說“你咋這麼不聽話,你不知道爸爸工作忙嗎?”,或是對爸爸說“答應孩子的都做不到,你還能幹啥?”,千萬不要這麼做,這簡直就是沒事兒找事兒的典範。

孩子不聽話,你别隻會硬碰硬,學會這樣做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第三者插入的時候要注意找準時機

家長在利用第三者效應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好插入的時機,不要一開始就介入,也不要等半天再介入,而是找到合适的切入點。

就比如爸爸和孩子商量來商量去一直商量不好,那麼這時候媽媽就可以出場了。如果爸爸剛和孩子一開始商量的時候媽媽就出場,可能會造成一種2:1的局面,而不是第三者幹涉了。

結語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打好配合,良好地運用第三者效應,讓家教效率變得更高,這樣孩子才能夠得到健康的成長。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