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1274年和1281年,元朝兩次漂洋過海對日本發動了遠征,但是最終都以戰敗告終。日本曆史上将這兩場戰争分别稱作“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當時的元朝是亞洲的霸主,其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為何會在日本遭遇失敗呢?

一,征日戰争爆發的原因:蒙古征服欲望的驅使

1260年,忽必烈稱汗,随後定鼎燕京,建立了元朝。當時,忽必烈認為天下隻有高麗和南宋尚未被征服,他在給高麗的國書中寫道:“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爾國與宋耳。”到了1265年,忽必烈從高麗人趙彜口中得知海東還有一國為日本,并且又窩闊經常侵擾高麗海岸,于是就有了征服日本的想法。他曾經對俘虜的日本人說:“爾國朝觐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後耳。”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1266年,忽必烈派遣黑的、殷弘持國書使日本,要求和日本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但是也表達了讓日本臣服的要求。然而,日本自從隋朝以來就有利于中國的藩屬體系之外,不願意對中國稱臣納貢,忽必烈此舉必然也是得不到日本的同意的。

當時,日本的統治者并非是天皇。早在1185年,天皇之權就被架空,大權掌握在鐮倉幕府手中。到1261年,外戚北條時宗又掌握了鐮倉幕府之權,即所謂“天皇之權在将軍家,将軍之權在北條家”。當元朝的國書送到日本後,天皇主張婉拒忽必烈的無理要求,而北條時宗則選擇置之不理。此後的幾年,元朝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者,都無功而返。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忽必烈就決定對日本用兵。而《馬可波羅遊記》中又記載了元朝對日用兵的另外一種說法。該遊記提到日本盛産黃金、珍珠和寶石,并且斷言“如此遍地黃金的寶島,必然令當朝大汗忽必烈欲征服和吞并之。”不過這種說法難有說服力。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征日是為了孤立南宋,然而南宋滅亡之後,忽必烈還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征日活動,顯然這種說法也不可靠。

是以,忽必烈想征服日本,完全是因為蒙古人的征服欲望所趨勢。成吉思汗曾對子孫說:“天下土地廣大,河水衆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占領國土。”而忽必烈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一生對東南亞諸國都發動了戰争,可見其擴張欲望之強烈。

二,兩次征日戰争的過程

由于日本多次拒絕忽必烈的招降,于是忽必烈就開始準備東征日本。在遠征日本之前,忽必烈決定進一步征服高麗。1260年,忽必烈扶持高麗王子王禃即位,并且要求高麗納質子、助軍役、輸糧饷、設驿站、編戶籍、置長官。1268年後,忽必烈開始将高麗作為進攻日本的跳闆,讓高麗制造戰船千艘。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元朝在高麗大興土木,引起了高麗人的不滿。1269年,權臣林衍廢王禃而另立其弟為國王。随後,忽必烈派遣軍隊進攻高麗,很快就擊敗了高麗抵抗軍隊,再次控制了局勢,平壤被劃入了遼陽行省。此後,元朝軍隊又攻陷了江華島和濟州島,到1274年徹底清滅了高麗的殘餘抵抗力量,高麗徹底淪為了元朝的附屬國。

日本方面,為了迎接即将到來的戰争,進行了全國性的動員活動。北條時宗征集大量的軍隊到九州島,并在九州島修建防禦工事。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

1274年10月,忽必烈指令征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複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開始了第一次遠征日本。當月19日,元軍登陸了日本,日本在守護藤原經資指揮下英勇戰鬥,但抵擋不住元軍的火藥武器和弓箭,死傷慘重,隻能退守九州島的山區。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然而,元軍也無法深入山區作戰,難以擴大戰果。随着戰争的繼續進行,元軍逐漸疲憊,其糧草也逐漸陷入了危機。統帥之間也出現不同的意見。到了晚上,元軍擔任日本偷襲,于是退回戰船休整。然而,晚上又風雨大作,“官軍戰船觸崖石多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元軍決定撤回,宣告第一次東征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東征期間,“軍不還者無慮萬三千五百餘人”。

第一次東征失敗後,忽必烈暫停對日戰争,開始南征南宋和平定西北之亂。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消滅了南宋殘餘的10萬軍隊,宣告全國正式統一。1280年,忽必烈又平定了西北諸王之亂。這時候,元朝得以騰出手來繼續東征。日本方面,在“文永之役”勝利後舉行了全國性的慶祝活動,甚至将台風奉為了“神風”加以崇拜。忽必烈又再次向日本派遣了使者,但是被日本直接殺害。

1280年,忽必烈聽聞使者被殺,大怒,将高麗國改為征東行省(或者叫做日本行省),決定發動第二次遠征。此次,忽必烈将東征軍隊擴充為14萬,其中包括大量新加入的江南軍(從南宋招納而來)。軍隊兵分兩路:東路軍4.2萬人,從北韓半島出發;江南軍10萬人,從浙江出發。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1281年,東征正式開始,東路軍的高麗軍首先登陸對馬島,但是遭到失敗。随後,東路軍攻陷了壹岐島,轉而到達九州島,在不同地點分散登陸。但是元朝軍隊再次出現了第一次東征的局面,晚上不得不退守船上。而東路軍因為主帥阿拉罕突然病逝遲遲未能出發。等江南軍到來後,東路軍已經疲憊不堪。之後,大軍又多次被日軍擊敗,主将也發生了争論。八月一日晚上,台風再次發生,元軍“戰船皆破壞終覆沒”。

在這樣的情況下,範文虎等江南軍統帥抛棄了東路軍,逃離戰場。最終,東路軍在日本“士卒溺死者大半”,剩下的也被日本圍攻,最終全軍覆沒。第二次東征,元朝軍隊損失慘重,“十萬之衆, 得還者三人耳”。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之後,忽必烈又準備進行第三次東征,但是因為安南戰争爆發而被迫停止。1286年,忽必烈下诏停止東征日本,标志着元朝東征徹底失敗了。

三,元朝東征失敗的原因和影響

從東征的過程來看,元朝東征的失敗的主要原因蒙古軍隊不适合跨海作戰和登陸作戰。蒙古騎兵擅長草原、平原作戰,一旦進入南方熱帶雨林以及山區就不滿發揮自己的長處。日本列島距離中國大陸很遠,而且地形崎岖,隻能依靠海軍來登陸,然後進行登陸作戰。但是日本的地形也不利于騎兵的施展。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其次就是後備力量不足。中國是典型的大陸文明,自古以來就不擅長海上征服活動。跨越東海和北韓海峽進攻日本,需要一次性運輸大量的軍隊,還要源源不斷的兵員補給和糧草供應才行。而元朝東征的準備都是一次性的,軍隊很容易陷入兵源短缺、糧草短缺的問題。因為後援少,元軍也很難在日本海岸建立堅固的城堡,因而無法和日軍對峙,隻能在晚上退守戰船。

第三,就是日本國内較為統一和團結,沒有發生内亂。在蒙古帝國征服的戰争中,所遇到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奄奄一息的王朝,他們已經病入膏肓,無法抵禦蒙古軍隊。然而日本總體穩定,并能夠進行大規模的戰争動員,進行頑強的抵抗。而元朝才剛統一不久,南方百姓對元朝還不認同,民族沖突還比較尖銳,這也是東路軍和江南軍出現沖突的根本原因。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以上的三個原因,是元朝東征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天氣原因,則是表面原因,不需要過多解讀。

兩次東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遲緩了全國的經濟恢複,造成了社會沖突激化。東征日本和南征東南亞諸國是忽必烈窮兵黩武的表現,也加速了元朝的滅亡。東征之後,倭寇活動更加頻繁,高麗和遼東一帶備受困擾。明朝滅亡後,鑒于倭寇猖獗,無奈推行了海禁政策。

元朝遠征日本為何都以失敗告終?跨海作戰始終是大陸文明的劣勢

日本方面,蒙古東征也消耗了日本的國力,動搖了鐮倉幕府的統治。1333年,鐮倉幕府最終倒台。不過,元朝給日本展現了許多先進的武器和科技,刺激了日本的武器制造技術的進步。日本将許多江南軍俘虜,這些人将許多中國的發明帶到了日本,也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

同時,擊敗了元朝,又加強了日本的民族意識。此後,日本的“神國觀念”得到了加強,他們認為日本有天神保護,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二戰。勝利後的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開始加強,他們試圖登陸北韓,對中國作戰。明朝時期,豐臣秀吉就兩次發動了北韓戰争,不過最終都遭遇了失敗。日本的擴張野心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甚至到現在依然不死心。

歡迎關注公衆号:北鬥維斟。本人喜歡曆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台多有創作。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讀曆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