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俞樾誕辰200周年 《俞樾全集》新書釋出

紀念俞樾誕辰200周年 《俞樾全集》新書釋出

作為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四歲随父母舉家遷居臨平,在此結婚成家、中舉人、成進士,“寓臨平凡三十年,不異故鄉”,著有《臨平雜詩》等飽含情感的作品。作為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汪少華和團隊8年磨一劍,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是對俞樾學術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統呈現。

昨天,“俞樾誕辰200周年紀念研讨會暨《俞樾全集》新書釋出會”線上上線下方式舉行。

《俞樾全集》是目前為止收集俞樾著述最全、整理最深入的叢書,對原來存在的錯誤和缺漏進行了補正和彌補,既是對俞樾誕辰200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中國訓诂學研究會會員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

作為晚清國學大師,俞樾(1821.12.25—1907.2.5)培養了章太炎、吳昌碩等衆多人才,既是晚清漢學的絕響,又是清末民初學術勃興的前奏,對國學的傳承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蔚然為東南大師”,被譽為“一代儒林宗碩,湛思而通識之人”。其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子學、史學、文學與書法創作,成就卓越,著述豐富。他以“通經緻用”為學術宗旨,以“梯梁後學”為學術取向,講學近四十年,其大膽置疑、兼收并蓄、務求通博的學術風範,對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産生了重要影響。

《俞樾全集》由汪少華、王寶華主編,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全集32冊、953萬字,是對俞樾學術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統呈現。

“奉獻一部後出轉精的《俞樾全集》優質整理本。”這是汪少華主持整理《俞樾全集》的目的。在他看來,整理《俞樾全集》,關鍵在于,盡量做到校對不錯字、标點不破句。為此,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古籍點校工作的質與量做到極緻,貫穿了《俞樾全集》整理的全過程。

為求在質上取得成效,團隊不辭辛勞,反複校對,兩位主編分頭再度核對底本,仔細斟酌标點,改正錯誤,不放過一點瑕疵,因《東瀛詩記》《東海投桃集》中原有日本人名字号幾處空缺,他們特地請在京都大學做研究的博士後查證資料,補出校記。

如此精益求精,“是為了給大廚們提供盡可能好的食材”,汪少華形象地解釋《俞樾全集》整理的意義。他将相關學術共同體比作一個廚房,其中,古籍研究者為大廚,負責挖掘與烹調出各色食材(古籍)的滋味,而古籍整理者則是食材提供者,“我們的使命是以工匠精神保證食材新鮮安全無添加劑,讓大廚們能用這份食材作出更好的菜來。”

培養人才,則是《俞樾全集》整理的另一重意義,“我指導的兩名博士生和一名碩士生以俞樾著作研究為畢業論文選題,鍛煉古籍整理能力,順利完成了學位論文,各冊整理者在點校的修改完善中也提高古籍整理水準。”

《俞樾全集》順利結項出版,除團隊成員的密切協作外,汪少華将之歸功于複旦大學這個平台,“是學校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和寬松的氛圍,沒有量化考核的壓力,讓我們能沉下心來專心做古籍整理,從事冷門絕學。”

“所謂冷門絕學,也就是以超常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一般人不願或不能做的事情”,主持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期間,汪少華點校的《周禮正義》獲“緻敬國學: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編著的《〈考工記〉名物彙證》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總之是這個整理本要對得起著作者俞樾,對得起複旦大學這個平台,對得起各種同類整理本。”汪少華說。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