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和霍去病兩人,是漢武帝時期不可多得的大将,靠着兩人的不斷努力,向來桀骜不馴的匈奴,最終都被打得服服帖帖,不得不說兩人在軍事方面的天賦确實很高,尤其是霍去病,年紀輕輕就能夠封侯拜相,簡直是曆史上的一大奇迹。
按理來說,衛青和霍去病能夠身居要職,必然都是聰明人,平時處理事情,也應該有着比較成熟的方式,可是為何李廣父子最終卻被衛青和霍去病兩人給“害死”了呢?

時代背景
說到李廣這個人,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李廣難封”這樣的典故,之是以這個典故能夠流傳那麼久,是因為真實曆史上的李廣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機會立功獲封,在漢朝時期,不立大功,是沒有機會被封侯的。
本身按照李廣的身世而言,比衛青以及霍去病都有優勢,因為李廣家可是官宦世家了,三世為官,在朝廷中積累了相當不錯的人脈關系,隻要李廣在戰場上稍微立下一些與封侯沾邊的功績,皇帝必然會對其進行封侯的。
可惜的是,李廣終其一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争無數,卻始終沒有立下大功得以封侯,這基本上成為李廣人生中的一大憾事了,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想必最後那段時間一心所想就是立功封侯吧。
事實上漢朝時期的封侯制度并非不公平,李廣之是以一生都沒有被封侯,和他自己本身的能力有着巨大關系,李廣參加的戰争無數,可是我們分析他的戰争戰績,卻會發現一個比較尴尬的真相:幾乎李廣參與的所有戰争,都屬于防守而非主動攻擊的戰争,這就注定了李廣很難立功。
難以立功也就算了,換成常人也許還會有些自知之明,做人低調一些,偏偏李廣性子剛烈,不僅不低調,在衛青獲得漢武帝重用之後,李廣還十分不服氣,對衛青有着相當大的意見。
之是以李廣對衛青有偏見,主要原因則是衛青的出身不好,衛青和李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群體,衛青當年是在平陽公主府上牽馬的,靠着衛子夫得到漢武帝寵幸後的蒙陰,衛青才得到漢武帝重用,開始在官場嶄露頭角。
從實際情況來看,衛青确實很有能力,算得上是天賦異禀,是以在得到漢武帝重用之後,才會一路開挂平步青雲,剛好這一切在李廣眼中就覺得不公平了,自己努力一生都沒有活獲得的榮譽,衛青才打了幾場戰就全部得到,甚至超越了自己。
正是基于這種不滿的情緒,當漢武帝再次派衛青與霍去病去收拾匈奴之際,李廣三番五次請求跟随出戰,漢武帝很不情願地讓李廣參與其中,臨走時又專門交代衛青不能重用李廣,此舉直接引起後來的一系列悲劇。
李廣之死
衛青能夠從一個牽馬之人成長為一個大将軍,除了天賦之外,還與他的性格以及為人息息相關,衛青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帥才,不僅有能力,還能夠駕馭其餘有能力的人,這種人的胸懷以及智慧都是很高的,要是沒有發生意外,李廣的悲劇絕對不會上演。
前邊就說了,在出發之前,漢武帝就已經告訴衛青,不能讓李廣擔任前将軍,畢竟李廣的運氣向來不好,漢武帝比較迷信,他擔心李廣的運氣會影響到這次戰争的結果。這一切隻有衛青和漢武帝兩人知曉,李廣自然是蒙在鼓裡的。
等到衛青帶着大軍探知到匈奴單于所在的位置之後,就開始對下屬進行分工,為了迎合漢武帝的意思,衛青隻能安排公孫敖目前将軍,而讓李廣去東路做迂回包抄的策應部隊,聽到這樣的部署之後,李廣勃然大怒,直接和衛青發生争執,争執結束之後,李廣沒有打招呼就帶着自己手下出發。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這次李廣要是積極一點,并且沒有發生意外的話,也許衛青的安排剛好給了李廣立功的最佳機會,可惜命運就是喜歡對李廣開玩笑,他生氣地帶着一群人離開之後,居然因為天氣突變刮起了大風沙,直接導緻李廣等人迷了路,沒有按時達到戰略目的地。
這場戰争按照計劃來看本來是可以将匈奴單于一鍋端的,可惜因為李廣的失誤,導緻衛青大軍沒有形成完整的包圍圈,給了匈奴單于一條生路,雖然戰争取得重大勝利,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戰争結束後,衛青身為大将軍以及總指揮,必然是需要對戰争中的失誤進行責任追究和分析原因的,衛青先去找李廣詢問失誤原因,李廣不願意跟衛青交談,沒有辦法衛青隻能去詢問李廣身邊的人,結果李廣聽到之後相當憤怒,說此事與他人無關,說完之後自己便揮刀自殺了。
衛青怎麼也沒有想到,李廣的性格居然如此剛烈,僅僅是詢問一下失誤的原因,他就這麼沖動,實在超出了衛青的預期。就這樣,一代飛将軍李廣結束了傳奇的人生,李廣難封這個典故也随之流傳千古。
從李廣之死來看,和衛青的關系不大,畢竟從頭到尾,不管是對李廣的職位調動,還是對李廣的責任追究,衛青都是按照漢武帝的意思以及章法辦事的,不存在任何不妥之處,李廣自殺,完全就是自己性格所緻,與他人無關。
李敢之死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廣之死和衛青無關,可是在年輕沖動的李敢眼裡,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李敢也參與了這場戰争,跟随霍去病一起立下赫赫戰功,是以被封侯,此時李敢正是春風得意之際,稍微顯得有些目中無人,他把父親李廣的死因歸結到衛青身上,進而去到衛青府上痛打了衛青一頓。
按照漢朝的法律來看,李敢這種做法屬于以下犯上,一旦被漢武帝知道,必然是會受到嚴厲處罰的,好在衛青看在李敢年輕氣盛,加上他父親李廣剛去世,衛青不想把這件事情鬧大,就私自将其壓制下來,不讓消息走漏出去。
誰曾想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衛青極力壓制下去的事情,最終還是被霍去病知曉了,霍去病和衛青的性格截然不同,衛青出身貧苦,經曆過各種困苦生活,更加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則與底線,霍去病從小就受到漢武帝的重視,基本上是在漢武帝的寵愛中成長起來的,性格直來直往,做事也是随性而為。
得知自己手下李敢居然敢對舅舅衛青動手,霍去病相當憤怒,決定給李敢一點顔色看看,在一次陪伴漢武帝狩獵的過程中,霍去病借機一箭将李敢射殺,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可最後還是将此事壓了下來,謊稱李敢是被鹿角所傷。
此事過後,漢武帝明白霍去病繼續留在京城,已經十分危險,于是就任命霍去病到朔方去了,也就是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霍去病後來的命運,朔方地區環境惡劣,霍去病在戰場上又留下病根,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導緻霍去病年僅23歲就英年早逝,實在是一大遺憾啊。
從李敢之死的細節來看,客觀而言,李敢的死與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關系,身為下屬,本身就不應該以下犯上,他卻一時沖動,做出不顧後果的舉動,實在是不應該,剛好李敢的莽撞與霍去病有相似之處,于是兩個同樣年輕氣盛的人就做了同樣的錯事,遺憾的是,李敢沒能将衛青怎麼樣,而霍去病卻直接要了李敢的命。
對于霍去病而言,這件事情絕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失誤,正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影響,霍去病才會不得已去往朔方,而去往朔方之後,霍去病的身體深受影響,這才導緻英年早逝,很多人都說霍去病是性格決定命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很有道理。
結語
客觀而言,衛青确實是一個聰明之人,并且很有大局觀以及智慧,可惜李廣并非心胸寬廣之人,是以導緻了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從李廣之死到李敢之死,表面上來看僅僅是幾個人的生死而已,可從整個曆史來看,可以說這件事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曆史走向!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