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樟樹國字山墓葬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推測兩件青銅兵器主人為越王勾踐後代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記者謝元森 熊方)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5日下午,30多位國内考古專家共同對江西樟樹市國字山越王室大墓考古發掘成果進行論證,首次對外公布了國字山墓葬考古發掘成果,并推測這座大墓的主人是戰國時期越國的王室貴族。

國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展現出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這座墓葬的考古發掘為建構和完善江西地區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提供了關鍵性資料。這座大墓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對于建構和完善江西地區文化序列譜系有着怎樣的意義?

國字山墓葬位于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彭澤村,地處東周時期的大型城址——築衛城城址西側約300米處的小山頂部。築衛城是樟樹市所在的清江盆地東周時期的中心性城址。城址周邊發現有大量同時期的城址、遺址、墓葬等,構成了以築衛城為核心的聚落群。

在2013年年底,國字山墓正式進入人們視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意樂從2013年起就在這裡開展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他表示:“國字山墓發現之後,江西省文化廳指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專家到現場考察,确定了這是一個大墓。從2014年底我們就進入現場工作,當時對周邊進行了大規模勘探,明确了國字山墓葬的性質和周邊遺址的分布。”

從2017年起,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樟樹市博物館組成了的國字山聯合考古隊,以聚落考古的理念對墓葬及周邊地區開展了持續性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專家經過現場考古發掘發現,國字山墓室東西長約16米,南北寬約14.4米。墓葬的椁室内放置7具棺木。其中主棺是船形獨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另外有6具陪葬棺分布在周邊。

專家發現,這座墓葬雖然早期經受盜墓賊侵擾,但仍然出土了2600多件套文物。出土器物以漆木器為主,同時還有金屬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從器類看,囊括了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常用具等多種品類。其中出土了先秦時期最長的一件古筝,這件古筝儲存很好,筝尾高聳,總長度達2.3米。

王意樂介紹說,在發掘前以及發掘進行中,考古人員針對可能出土的文物做足了充分準備。“出土的文物我們立刻進行現場緊急保護,同時根據情況,我們制定了青銅器、玉器、漆器以及其他金屬器保護修複的方案。我們對于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重視,盡量還原當時墓葬埋葬的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

25日下午,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的30多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通過線上線下等形式,共同對樟樹市國字山越王室大墓考古發掘成果進行論證。專家讨論的焦點就是這座大墓主人的神秘身份。

江西樟樹國字山墓葬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推測兩件青銅兵器主人為越王勾踐後代
江西樟樹國字山墓葬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推測兩件青銅兵器主人為越王勾踐後代

出土的兩件青銅兵器(圖檔來源:央視新聞)

最終謎底的順利揭開,源于墓内出土的最為重要的兩件刻有銘文的青銅兵器。專家經過對銘文的考證,推測這兩件青銅兵器的主人分别為越王勾踐的玄孫翳以及翳的一個兒子。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曹錦炎表示:“從銘文、文物的角度,我認為這應該就是越王翳的兒子的墓,是以才有這麼高貴的等級。這對我們研究越國的曆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了解越國向外擴張、了解戰國時期‘百越’的曆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據介紹,國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墓葬的發掘為建構和完善江西地區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提供了關鍵性資料。因為國字山墓葬展現出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這座墓葬的發掘也是越國與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對于研究作為“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區東周時期的吳越楚關系、政治格局演變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程序都具有極為重要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在考古百年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個墓,應該是近年來我們國家東周考古的重大發現,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江西東周考古時期的空白。對于研究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研究号稱‘百越’的越文化的面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