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武則天晚年被轟下了台,武周滅亡,李唐複興。叱咤風雲的女皇晚景凄涼,基本處于被囚禁的狀态。而武三思作為她的親侄子,竟然沒被牽連,反而成了大唐新貴,真讓人大跌眼鏡。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武三思劇照)

中宗李顯上台後,武三思成為他身邊的紅人,很快提拔成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一名位高權重的宰相。武三思得勢後,将矛頭直指發動神龍政變,将姑姑轟下台的五位大臣。通過一些列陰謀手段,将他們搞下了台,并用極端殘忍的手段将他們折磨緻死。

在那段時期,武三思權傾朝野,無人能及。大唐帝國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皇帝懦弱、後宮幹政、武氏當道。忠于李唐的仁人志士無不扼腕歎息,大唐何時才能走出這個怪圈呢!

按照規律,像武三思這樣的亡國貴族下場都不會太好,那麼武三思為何能打破這個規律呢?是因為他有兩個有本事的情人,上官婉兒與韋後,這二人無疑是那個時代最有權勢的女人。大家不禁要問,當時武三思已是一個年近六旬的糟老頭子,他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上官婉兒劇照)

武三思的為人

《舊唐書》記載:“三思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由是特蒙信任。”總結的非常到位,武三思就是一個傾盡所有心機,谄媚逢迎,善于趨炎附勢的人,是以博得了武則天的信任。

武則天父親早亡,年幼時受到哥哥們,也就是武三思父親與叔父的薄待,一直懷恨在心。是以,武則天與娘家人關系一直不好,直到高宗上元年間,武則天感覺在朝中力量太弱,才将兩個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從流放地召喚回來。

能夠重見天日,武承嗣與武三思兄弟倍感珍惜,他們費盡心機的獻媚,對武則天以及身邊的寵臣極力阿谀奉承,心甘情願為女皇的面首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等人牽馬執鞭。武三思還挖空心思鑄造了一根銅柱,名叫“天樞”,耗盡了民間的銅鐵,用以為女皇歌功頌德。

大才女上官婉兒一直擔任女皇的機要秘書,女皇晚年時升格為首席秘書,頗得女皇信任。這麼重要的人物,武三思絕對不會錯過。他利用一起編修國史的機會,向上官婉兒大獻殷勤。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上官婉兒才華橫溢,聰明伶俐,長期跟随女皇耳濡目染,也變得迷戀于權力,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面對武三思這樣有權勢的男人,自然抵不住誘惑,是以二人一拍即合。

武則天布的局

晚年的武則天明白了李唐江山的恢複是人心向背,大勢所趨。是以,立李顯為太子。然而她并不甘心武氏一族就此退出曆史舞台,也擔心李唐複國後對武氏子孫大加屠戮。為了保住武氏她布了一個局:

其一,加強李武聯姻,用婚姻将兩家捆在一起。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永泰公主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

其二,将武氏子孫與李氏子孫召集到明堂,讓他們盟誓罷鬥;

其三,上官婉兒與武三思二人身份如此重要,産生私情武則天肯定了如指掌。而為了上官婉兒的将來,武則天已将她許給了李顯,這該如何是好呢?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武則天劇照)

上官婉兒當時已經三十多歲,人老珠黃,與李顯純粹是政治婚姻。而與武三思的私情不但可以解決上官婉兒的個人問題,還可以在李氏與武氏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是符合武則天心意的。是以,對于此事,武則天視而不見。

從後來的實際效果看,第一點與第二點遠沒有第三點那麼管用。

韋後的野心

韋後是一個野心很大的女人,成為皇後以後,她便迫不及待地垂簾聽政。然而,她的能力卻與野心不配套,她需要幫手。

常年的幽禁與流放,使李顯與韋後夫婦二人在朝中孤立無援,他們迫切的需要政治上的盟友。而上官婉兒才智過人,不僅常年掌握機要,還是李顯名義上的妻子,初封為婕妤,後升為昭容。是以,李顯與韋後都非常寵她。

上官婉兒作為内命婦,竟然在宮廷之外擁有私宅。可以以文會友,拉攏大臣,同時也為她與武三思私會提供了便利。此時的武三思面對發動神龍政變的五臣正在瑟瑟發抖,如果說服了皇帝,殺他武三思有的是理由,就像踩死一隻螞蟻。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韋後劇照)

上官婉兒沒有忘記武則天的安排,沒有忘記與武三思的感情,她發揮了武氏與李氏橋梁的作用,及時說服了李顯與韋後,将武三思拉入了己方的陣營。

武三思也具備這樣的實力,武承嗣死後,他已成為武氏諸王的領頭羊。李顯之是以接納他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有了皇帝的支援,武三思可以很快形成一股與五位功臣相匹敵的勢力。

武三思那股谄媚盡也使他很容易被上位者所接受,很快博得了韋後的青睐。一個上官婉兒,一個武三思,有了這二人的支援,韋後感覺婆婆武則天所達到的高度也并非遙不可及。

就這樣,李顯、韋後、上官婉兒、武三思四人迅速形成一個利益、情感交織在一起的同盟。

文:熊魚自笑z

武三思有何魅力?竟能同時獲得上官婉兒與韋後的青睐

(李顯劇照)

淺見寡識,以就正于方家。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