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在于明道,讀書重在修身——《論語》中的讀書觀

學習在于明道,讀書重在修身——《論語》中的讀書觀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内容豐富,題材廣泛。這既是一部讨論哲學、社會、政治、倫理、教育問題的書,同時也是一部讨論怎樣讀書學習的書,其中有30多章讨論或涉及讀書學習的問題。我們從中可以領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關于讀書學習的深刻見解,還可以學習他們關于讀書的許多有益方法。

一是學習在于明道。《論語》中有的讨論為何而讀的問題,有的論及怎樣去讀的問題。我們在讀《論語》時,首先要領悟和了解的是為何而讀、為何而學的觀點。孔子認為,讀書人首先是為認知真理而讀,有志于真理而學。《論語·裡仁篇》記載了孔子關于這一觀點的兩段談話。其一,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中,“道”所指含義豐富,解釋多樣。孔子此處所講之“道”,乃真理、道理之意。在孔子看來,一個讀書人早晨得知真理,即便晚上死去,都可以。其二,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為,讀書人要有志于追求真理,如果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同他談論道。孔子這裡明确提出學習的意義在于明道,讀書的目的在于求真。孔子的這一讀書觀點,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在于明道,則确立了學習的目标方向,學習就能遠行,不會半途而廢;讀書在于求真,則辨明了讀書的價值追求,讀書就有取舍尺度,不會無所适從。

二是讀書重在修身。《論語》多處談到讀書與修身的問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始終關注讀書人的道德修養,将道德修養與讀書學習緊密相連。他所憂慮的是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與此同時,孔子在2500多年前,還注意到了一個讀書學習的風氣問題。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認為,古代學習的人,目的是為了涵養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學問;現在學習的人,目的則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别人看。孔子談到的“今之學者為人”這一不良學習風氣,也許隻存在于那個時代部分讀書人身上,但這種不良讀書風氣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今天的讀書人當深以為戒,去掉不良習氣,樹立良好學風。

三是知學、好學、樂學。一個人讀書學習的成效,與一個人讀書學習的态度和境界有着密切的關系。《論語》中提出了讀書的三重境界,即知學、好學、樂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孔子看來,為學讀書與做事一樣,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由知學,到好學,再到樂學,這就是讀書人不斷提升的三重境界。《論語》則更為深入地讨論了“好學”的問題。何為“好學”?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談道:“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認為,君子吃不要求飽足,居不要求舒适,對做事勤勞靈活、說話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了。在孔子看來,好學的人首先要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不能貪圖安逸和享受,不僅要向書本學,還要向有道的人學。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從另一個角度談到了好學。子夏在《論語·子張篇》中談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夏認為,每天通過學習知道未知的,每月複習所已能的,可以說是好學了。子夏強調好學在于日積月累,鞏固提高,這一觀點也值得我們借鑒。

四是學而思、學而習。讀書學習不僅要樹立正确的讀書觀,還要有正确的讀書理念。《論語》較早地提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給人啟迪的讀書理念,其中學而思、學而習的讀書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談到了學而思的問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隻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隻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孔子從讀和思兩個方面,指出了讀與思兩者相脫離的弊端和危害性,強調要做到讀而思,即邊讀邊思,邊思邊讀,讀思結合。從現在的讀書現象來看,往往是讀而不思的情況較多,思而不讀的現象較少。讀了不思考,或者沒有真正讀懂書中之意,或者被書中錯誤所誤導。是以,子夏提出要博學多思。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外,《論語》提出學而習的理念,也很有針對性。《論語·學而篇》開篇就談到了學與習的關系。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這裡,“習”不是一般解釋的溫習之意,而是“實習”之意。孔子提出,學了然後按照一定的時間去實習,不也是很高興嗎?《論語》提出的學而習的理念,實際上也是我們今天關注的讀與行、學習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我們需要學習《論語》的讀書理念,更加重視讀與行相結合,把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社會、運用于人生。

五是為學絕四。我們常說要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多讀書是基礎,讀好書是前提,善讀書則是關鍵。《論語》從正反兩個方面都讨論了善讀書的問題。一方面提出,讀書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等;另一方面,又從克服為學讀書毛病的角度,提出了“為學絕四”的觀點。《論語·子罕篇》記載:“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絕四”何意?就是指孔子一點也沒有四種毛病,即不憑空猜想,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為我獨是。“子絕四”也是為學讀書之絕四,對我們啟示良多:讀書學習要下真功夫,對原書讀通、讀懂。不好好讀通,就憑空猜想,妄下結論,這不是認真讀書的應有态度。讀書學習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保持一個好心态,客觀對待書本,客觀對待自己,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六是擇善而從,見賢思齊。讀書學習不僅僅是向書本學習,還要向他人和社會學習;不僅僅是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論語》在如何拓展學習方面,為我們提供了途徑,開拓了視野。《論語》強調,學習要善于向他人學習。《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的一段向他人學習的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提倡,要以人為師,選擇他人的優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在《論語·裡仁篇》中,也記載了孔子類似的觀點。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孔子認為,看見賢人,便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檢討。在這裡,看齊與内省都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擇善而從,見賢思齊,不僅是一種讀書學習的理念和方法,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傳統美德。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21年12月22日第6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