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來自四川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入選《國家寶藏》特展

昨晚(12月25日),《國家寶藏·展演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迎來圓滿收官。三十位館長不僅帶來了各自館藏的“寶藏”,還帶來了當地重要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陝西西安唐長安城皇城遺址,甘肅敦煌莫高窟腳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河南渑池仰韶遺址……從神州大地橫跨千裡、縱貫萬年的考古遺址上采集土壤,最後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中,由全國30家博物館館長,手捧土壤,彙聚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

來自四川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入選《國家寶藏》特展

此外,來自全國三十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齊聚一堂,揭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最終神秘面紗。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四川博物院的後蜀殘石經和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太陽輪兩件寶藏入選。四川博物院的院長韋荃和三星堆博物館的館長雷雨分别從石室中學、三星堆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與全國其他28位觀衆一起共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啟動了特展。

來自四川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入選《國家寶藏》特展

雷雨

“為所有能見到石經的學者,提供獲得知識的公平機會,為後世蜀學之大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中華文明以濟世安民為目标的永恒見證。”韋荃表示,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古人就習慣把經典著作刻在石頭上以便永久保留,被稱為“石經”。“書之竹帛,镂之金石”,廣泛存在于佛經、儒經等經典的記載和傳播之中。

“石經”對于統一文字、推廣教育有重要作用。據韋荃介紹,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的《後蜀殘石經》前後曆時近200年,共完成《孝經》《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和《左傳》十經。宋代又補刻《公羊傳》《谷梁傳》和《孟子》,使之成為完整的儒家十三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用這麼大規模來展示儒家經典。它與文翁石室等一起,成為古代文人眼中“蜀學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

來自四川 後蜀殘石經、青銅太陽輪入選《國家寶藏》特展

後蜀殘石經

“三星堆新的考古發現,祭祀坑出土了青銅太陽輪、眼泡、神樹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還有一些青銅器上可以看到太陽紋,都可以看出古蜀人對于太陽的崇拜與敬畏,進一步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曆史程序提供了實物依據。”雷雨說,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銅太陽輪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其中在1986年發現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了6件青銅輪形器,其中的一件直徑85厘米左右。

雷雨還在節目中介紹:中華文明起源之初,農業作為社會生産的主要方式,非常依賴太陽的能量,是以我們的祖先很早便對太陽産生了複雜的情感,是以,青銅太陽輪可能代表着古人對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是人類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三星堆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當中,同樣也再次發現了青銅太陽輪、神樹、眼形器、眼泡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另外很多青銅器的上面都能夠看到這樣的太陽紋,而這些佐證都能展現古蜀人對自然、對太陽的敬仰膜拜。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曾琦

編輯 喬雪陽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