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大明王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所曆16帝,共276年。但是在這16位皇帝中,正如人們常說的“明朝多昏君,滿清無昏君”。其中以蟋蟀為樂的朱瞻基,以豹房、打鬧為樂的朱厚照,以及祈求長生煉丹的嘉靖帝朱厚熜,在位不足月餘的朱常洛讓人啼笑皆非。但要說一位最為昏聩的,那必須是明英宗朱祁鎮莫屬。盡管廟号為英,乃是表彰才德的,但顯然這位德不配位。而與之高下立判的則是大明第一忠臣于謙。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1435年,年紀9歲的朱祁鎮繼位。而在其繼位伊始,由太皇太後張氏輔政,内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政。張氏非常賢明,而三楊更是大明的賢臣,治下大明王朝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是随着太後張氏的崩逝,三楊的相繼離世,也導緻原本的朝堂權利出現真空,被朱祁鎮寵信的太監王振則順利的把持了朝政。而此時的朱祁鎮皇帝也不過二十出頭,正是熱血方鋼的年紀。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曾經先後五次征伐瓦刺,但是卻屢屢無功而返。把持朝政的王振,年少輕狂的明英宗以及嚣張的瓦刺,也讓明英宗在王振的鼓動之下,一定要禦駕親征。自命不凡的明英宗,于是親率20萬大軍,不顧群臣的反對,一路浩浩蕩蕩開赴前線。但是這樣一戰卻讓大明王朝險些成為了第二個北宋王朝,靖康之恥一般的結局,明英宗本人被俘,20萬大軍毀于一旦,66位股肱之臣包括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邝野盡皆戰死。

更為危機的是,也先大軍進逼京畿。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内無君王,群龍無首,關鍵的是群臣面對危機局面,更是人心思變。也正是此時留守北京的于謙站了出來。有如徐有貞主張遷都南京者,于謙嚴詞駁斥。更是在郕王朱祁钰剛剛攝政,便支援他除掉了王振之閹黨。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面對也先大軍進逼,而京師又無帝君,面對郕王不肯就位,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個人安危為小,堅持讓郕王登基。也正是在朱祁钰登基為帝之後,他以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為将,成功的将也先逼退。

但是也正是他在這場土木堡之變以及拱衛京師中的态度,讓回歸的明英宗朱祁鎮自然是耿耿于懷。明代宗朱祁钰更是改立了自己兒子為太子,也為這場禍端埋下了隐患。雖然能夠軟禁明英宗一時,但是明代宗卻歲不假年,1457年病重。而明英宗朱祁鎮終于等到了機會,趁機與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此時的于謙其實手握大權,但卻并未阻止,其實對于明英宗他是相信的。但是也正是這種信任,卻為自己釀了一場殺身之禍。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在石亨和曹吉祥構陷之下,他被誣蔑謀立外藩。而面對這樣的構陷,他卻笑着說道分辨又有何用,欣然就死。即便是明英宗本人,也感覺于謙是有功勞的,猶豫不決。但是在徐有貞等人的讒言下,便決定将于謙斬首。

而于謙又何嘗不知道在他迎立郕王朱祁钰時,他的結局便不會好。古代卷入皇位争鬥的大臣能夠有好結局的也沒有幾人,但他卻在個人與國家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國家,又在奪門之變時選擇置身事外,也正如他所書寫的那首《石灰吟》一般,千錘萬鑿何懼,烈火焚身何懼,他要的是清白留人間。在自己拱衛的這座城池,他就這樣欣然的奔赴刑場。崇文門不大,但明朝的百姓很大,他們有何嘗不知這位挽大廈于将傾的大明忠臣的冤屈之處。

大明忠臣于謙含冤被殺,抄家錦衣衛都不禁落淚,劊子手自殺相随

而當明英宗的錦衣衛頤指氣使的前往這位位高權重的大臣家中,抄沒所得之時,卻見到的是家徒四壁,無所餘财,即便是明代宗賞賜的蟒袍、劍器等完好如初,而無所動。這些平素兇神惡煞的錦衣衛都悲痛而哭,發自内心的佩服。而行刑之時,劊子手都不忍下手,在于謙的勸說之下才行刑,行刑之後,更是以死自裁謝罪。

這就是所謂的廟号為英的明英宗的所作所為。而這位皇帝究其一生,除了廢除殉葬制(而且還隻是皇室的殉葬制,民間早就沒有)之外乏善可陳,而被冤枉的于謙也終于在明憲宗朱見深朝平冤昭雪。隻是可歎一代忠良。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