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早朝結束之後,朱元璋留下了他的大臣劉伯溫,對他說:“你精通天象和八卦,那麼你一定能為我大明王朝算上一卦,來測一測它的運數。”

劉大臣聽到皇上的這番話,開始頭皮發緊,怕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工程。因為他精通算卦,是以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時候,他貢獻了很多的計謀,被稱為大明王朝裡的張良。
在我國漫長的曆史上,他也可以算得上是谶學大師,他掌握人文,還有樂理,甚至武藝和理學都不在話下,占蔔風水、預測謀事的最佳日子,他能分分鐘算出人們心中所想的,甚至預測未來天下的走勢,可以被稱作是神算子。
統治者都喜歡這樣有能力的人,在自己感到迷茫時能夠為自己指明方向,得到這樣人做自己的靠山,皇帝統一天下将會事半功倍。劉大臣想了想,回答他:“大明王朝将會延續下去很多代,皇上您的皇位将傳給萬代以後的孫子。”
這個回答十分的圓滑,皇上的脾性都是比較古怪的,他也不想拿自己的腦袋去開這種玩笑,哪成想皇上不依不饒,說:“這世間哪有萬年一直做天子的人?”于是他逼劉大臣說出大明王朝究竟能延續多久,沒有辦法,他說出遇順而止這四個字。
他的表述可以說是相當的含蓄,朱元璋聽到這個回答後,拿起身旁的筆寫了四遍遇順而止這四個字。朱元璋自言自語說,如果王朝能延續300年,那就很不錯。雖然朱元璋拿起筆,寫了好幾遍這四個字,但是他并不知道這四個字底下藏了什麼東西,不過這也不奇怪。
劉伯溫一共說了兩句話,是哪兩句呢?第一句是皇上的皇位将傳給萬代後的孫子,第二句是遇順而止。這兩句是他發出的預言,一時有點摸不着頭腦,我們接着往下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隻要是預言家解釋的問題,答案基本上都是非常模糊的,他所說的這兩句話中同樣也具備這些特點。每一代統治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家的皇權能夠一代代的傳承下去,秦始皇從他登基開始就設定了“一世”、“二世”,但是他的王朝很快便滅亡了,中國所經曆的這麼多朝代,有哪一個皇帝的皇位傳給了萬代以後的孫子呢?是以朱元璋說,如果王朝能有300年的壽命,那他就感覺很知足了。朱元璋去世之後大明王朝曾一度荒唐的像一場鬧劇。
下一位皇帝在位時,經常親自動手制做宮裡的各種家具,他十分喜歡制作家具,宮裡很多精巧的木匠手藝都趕不上他,他也從來不寵幸自己的妃子。甚至不看大臣們遞交上來的公文,他把公文都交給太監們看。他的種種行徑給了太監們太大的權力,使得魏忠賢這位大太監能夠在朝廷中網羅幫手,慢慢的把整個朝政都放在自己的手心裡,滿朝文武大臣不得已,都放棄了自己的節操,投奔了他,王朝最後一點氣數就這樣被磨滅了。
那預言中另一句話像是一句無心的話,傳給萬代以後的孫子,有人指出這個萬代以後的孫子就是指的朱由檢。到了他即位的時候,大明的江山就正式進入倒計時了,這個時候的他才剛16歲,也能勉強算得上是一個有為少年,他将太監的勢力從根部拔起,京城裡的百姓都稱贊他。
很遺憾,他這個好皇帝就當了幾天,大明王朝就陷入内憂外患的情況。反叛的軍隊氣勢洶洶,一路攻破了許多城池,皇權變得岌岌可危。幾年之後,李自成攻占了西安,建立大順王朝,“遇順而止”的第一個“順”出現了。
但其實李自成也是作弊,因為李自成有一個軍事叫宋獻策,他精通奇門遁法及圖谶諸數,他告訴李自成劉伯溫預言之事,李自成就建立了“大順政權”。
李自成本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他沒想到,還有一個“順”就在他身後,遠在關外的軍隊也稱帝了,年号“順治”,這才是真正的“順”。而在四川經營多年的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年号裡也有一個“順”。
明朝不是“遇順而止”,是“遇三順而止”,隻不過有的是人為,比如李自成,有的是天意,比如順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