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蜀人之大成 四川兩位館長攜“蜀寶”登入央視《國家寶藏》

12月25日晚,《國家寶藏·展演季》在央視CCTV3綜藝頻道播出收官之作。來自全國三十所博物館的館長們齊聚一堂,為大家揭開了《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的神秘面紗。三十位館長不僅帶來了各自館藏的“寶藏”,還帶來了當地重要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這些代表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土壤,在現場被組合成了“何以中國”的裝置作品,震撼世人。

30位館長之中,有兩位是咱們四川考古文博界的熟悉身影,他們分别是來自四川博物院的院長韋荃和三星堆博物館的館長雷雨。

此次參加《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韋院長帶着《後蜀殘石經》赴京參展。從春秋戰國時開始,古人就習慣把經典著作刻在石頭上以便永久保留,被稱為“石經”。“書之竹帛,镂之金石”,廣泛存在于佛經、儒經等經典的記載和傳播之中。自東漢刻熹平石經起,以後各朝有的續刻石經。“石經”對于統一文字、推廣教育有重要作用。而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的《後蜀殘石經》前後曆時近200年,共完成《孝經》《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和《左傳》十經。宋代又補刻《公羊傳》《谷梁傳》和《孟子》,使之成為完整的儒家十三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用這麼大規模來展示儒家經典。它與文翁石室等一起,成為古代文人眼中“蜀學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

集蜀人之大成 四川兩位館長攜“蜀寶”登入央視《國家寶藏》
集蜀人之大成 四川兩位館長攜“蜀寶”登入央視《國家寶藏》

(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介紹《後蜀殘石經》)

而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則帶着《青銅太陽輪》來到此次《國家寶藏·展演季》的舞台。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銅太陽輪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其中在1986年發現的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了6件青銅輪形器,其中的一件,直徑85厘米左右。雷館長在節目中介紹,我們文明的起源之時,農業作為社會生産的主要方式,非常依賴太陽的能量,是以我們的祖先很早便對太陽産生了複雜的情感,是以,青銅太陽輪可能代表着古人對太陽和太陽神的崇拜,是人類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而在三星堆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當中,同樣也再次發現了青銅太陽輪、神樹、眼形器、眼泡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另外很多青銅器的上面都能夠看到這樣的太陽紋,而這些佐證都能展現古蜀人對自然,對太陽的敬畏和思考。

集蜀人之大成 四川兩位館長攜“蜀寶”登入央視《國家寶藏》
集蜀人之大成 四川兩位館長攜“蜀寶”登入央視《國家寶藏》

(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介紹《青銅太陽輪》)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賴以生存的華夏大地經曆了一次次的更疊,孕育了一個個璀璨的文明。《國家寶藏》讓更多中國人對我們的文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更多人喜歡中國文化,傳承中國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