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浦東航頭鎮豐橋村,有座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方孝孺紀念館。這座公益性質的免費紀念館,由航頭鎮人方慶平舉全家之力斥資近3000萬元興建,是上海規模較大的私人博物館之一。
昨天,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周蔚中攜多名市政協文史委委員前往方孝孺紀念館參觀,對紀念館的日常運作及長效發展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鄉村裡建起方孝孺紀念館
據多方史料考證,明初“諸儒之首”、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方孝孺拒絕為明成祖朱棣起草诏書,被“誅十族”,但他的幼子方中憲在多方義士冒死相救下,曆經重重磨難,一路從浙江甯海逃到今天上海奉賢的青村,改名易姓後生存下來。他的後代中的一支,後來遷到浦東航頭鎮生活。
方孝孺的高風氣節為後人稱頌,被譽為“正學先生”。方慶平幼年時,曾聽聞長輩講起老祖宗是方孝孺,說方家有個小囡從浙江逃到上海,有一脈子孫在航頭。方孝孺平冤昭雪後,朝廷批複由當地知府及其後人在松江府建祠,名為“方正學祠”、額曰“求忠書院”。在航頭南方家宅,方慶平看到了懸挂的“有成堂”匾,方家典當還有明朝天啟帝為方孝孺平反昭雪、恤錄後裔的聖旨。
方慶平發現,曆史文獻中記載的皇家朝廷文獻以及官方典籍(府縣志)、重要官員撰寫的稿等,與航頭南北方家村村民口傳故事基本吻合。通過梳理族譜考證,方孝孺後裔在上海衍傳至今應已有廿七世。在長達近8年的資料搜集和求證後,方慶平決定傾其所有建一座方孝孺紀念館。
如今的方孝孺紀念館内,大量的圖文、家族譜系等資料,詳盡地向參觀者展示了方中憲被救後的逃亡軌迹,以及他和他的後代在奉賢白沙、浦東航頭生存的線索。即使在跨越了600年的時光之後,方孝孺當年的許多思想放到現在也不過時,紀念館内同時也展示了方孝孺的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思想精髓。
談及教養子女,他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談及為人處世,他說:“公其心,萬善出”;“不安于小成,然後足以成大器;不誘于小利,然後可以立遠功”;談及國家社稷和普通群眾,他說“我非今世人,空懷今世憂,所憂諒無他,慨想禹九州……”,展示出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院熊月之在此前成立的方孝孺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曾表示,方孝孺在浙江甯海出生,在江蘇南京殉節,影響遍及浙江、江蘇、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他的主要活動和重要的朋友都在江南,他影響江南地方市風、民風和學風,是以他對江南文化影響比其他文化更積極、深厚。在今天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時代,方孝孺是能将整個長三角有機勾連起來的傑出人物,是以弘揚方孝孺文化對促進整個長三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場館長效營運尚需解題
方孝孺紀念館2019年底投入使用後,衆多市民前來參觀、學習,緬懷先人。迄今為止,前來參加愛國主義、家風家訓教育等活動的各界人士、中國小生、市民達5萬餘人次。如何讓這樣一座提升鄉村文化底蘊、弘揚家國情懷的紀念館更好地長效運作下去,成為此行前來參觀的市政協文史委委員們重點探讨的話題之一。
多名市政協文史委委員表示,盡管之前對方孝孺有所了解,但對其後代逃亡到上海并生存下來這段曆史并不熟悉。這次參觀不僅補上了這一課,也感動于方慶平先生花了大量物力、人力和心力建起并營運這樣一座考證嚴密、展示方式吸引人的場館,非常不易。委員們認為,對于上海的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來說,方孝孺紀念館都是一大亮點。
對于紀念館的後續營運,何繼良委員提出,其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更多地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吸引他們來打卡,突出方孝孺“讀書種子”的特點;其二是可以考慮通過基金會的方式吸收社會資本運作,争取有關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更多支援。還有委員提出,方孝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許多治國理政思想到現在還不過時,可以通過在全球華人中征集方孝孺詩詞作品等方式進一步擴大紀念館的影響,讓更多人成為弘揚方孝孺精神的發起者、參與者。
昨天陪同參觀的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會長王依群告訴記者,目前方孝孺紀念館正積極對接市、區各級文化教育部門,研究并申請建設成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建廉政基地、研學遊學基地等。在此基礎上,方孝孺紀念館計劃以“正學”為主題,以鄉村振興為目标,打造“正學文化村”這一文化品牌。根據“正學文化村”的規劃方案,核心功能包括方孝孺紀念館、方孝孺研究會、鄉土曆史文化館、正學學堂和研學遊學教育基地等,力争将其打造成為航頭鎮乃至浦東新區的一張文旅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