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浦东乡村里这座方孝孺纪念馆,讲述的故事串起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

浦东乡村里这座方孝孺纪念馆,讲述的故事串起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

在浦东航头镇丰桥村,有座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方孝孺纪念馆。这座公益性质的免费纪念馆,由航头镇人方庆平举全家之力斥资近3000万元兴建,是上海规模较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

昨天,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周蔚中携多名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前往方孝孺纪念馆参观,对纪念馆的日常运行及长效发展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乡村里建起方孝孺纪念馆

据多方史料考证,明初“诸儒之首”、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方孝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诏书,被“诛十族”,但他的幼子方中宪在多方义士冒死相救下,历经重重磨难,一路从浙江宁海逃到今天上海奉贤的青村,改名易姓后生存下来。他的后代中的一支,后来迁到浦东航头镇生活。

方孝孺的高风气节为后人称颂,被誉为“正学先生”。方庆平幼年时,曾听闻长辈讲起老祖宗是方孝孺,说方家有个小囡从浙江逃到上海,有一脉子孙在航头。方孝孺平冤昭雪后,朝廷批复由当地知府及其后人在松江府建祠,名为“方正学祠”、额曰“求忠书院”。在航头南方家宅,方庆平看到了悬挂的“有成堂”匾,方家典当还有明朝天启帝为方孝孺平反昭雪、恤录后裔的圣旨。

方庆平发现,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皇家朝廷文献以及官方典籍(府县志)、重要官员撰写的稿等,与航头南北方家村村民口传故事基本吻合。通过梳理族谱考证,方孝孺后裔在上海衍传至今应已有廿七世。在长达近8年的资料搜集和求证后,方庆平决定倾其所有建一座方孝孺纪念馆。

浦东乡村里这座方孝孺纪念馆,讲述的故事串起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

如今的方孝孺纪念馆内,大量的图文、家族谱系等资料,详尽地向参观者展示了方中宪被救后的逃亡轨迹,以及他和他的后代在奉贤白沙、浦东航头生存的线索。即使在跨越了600年的时光之后,方孝孺当年的许多思想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纪念馆内同时也展示了方孝孺的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

谈及教养子女,他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谈及为人处世,他说:“公其心,万善出”;“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谈及国家社稷和普通民众,他说“我非今世人,空怀今世忧,所忧谅无他,慨想禹九州……”,展示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院熊月之在此前成立的方孝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曾表示,方孝孺在浙江宁海出生,在江苏南京殉节,影响遍及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他的主要活动和重要的朋友都在江南,他影响江南地方市风、民风和学风,所以他对江南文化影响比其他文化更积极、深厚。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方孝孺是能将整个长三角有机勾连起来的杰出人物,因此弘扬方孝孺文化对促进整个长三角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场馆长效运营尚需解题

方孝孺纪念馆2019年底投入使用后,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学习,缅怀先人。迄今为止,前来参加爱国主义、家风家训教育等活动的各界人士、中小学生、市民达5万余人次。如何让这样一座提升乡村文化底蕴、弘扬家国情怀的纪念馆更好地长效运行下去,成为此行前来参观的市政协文史委委员们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

多名市政协文史委委员表示,尽管之前对方孝孺有所了解,但对其后代逃亡到上海并生存下来这段历史并不熟悉。这次参观不仅补上了这一课,也感动于方庆平先生花了大量物力、人力和心力建起并运营这样一座考证严密、展示方式吸引人的场馆,非常不易。委员们认为,对于上海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来说,方孝孺纪念馆都是一大亮点。

浦东乡村里这座方孝孺纪念馆,讲述的故事串起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

对于纪念馆的后续运营,何继良委员提出,其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更多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来打卡,突出方孝孺“读书种子”的特点;其二是可以考虑通过基金会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运作,争取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更多支持。还有委员提出,方孝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许多治国理政思想到现在还不过时,可以通过在全球华人中征集方孝孺诗词作品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纪念馆的影响,让更多人成为弘扬方孝孺精神的发起者、参与者。

昨天陪同参观的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告诉记者,目前方孝孺纪念馆正积极对接市、区各级文化教育部门,研究并申请建设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廉政基地、研学游学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方孝孺纪念馆计划以“正学”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打造“正学文化村”这一文化品牌。根据“正学文化村”的规划方案,核心功能包括方孝孺纪念馆、方孝孺研究会、乡土历史文化馆、正学学堂和研学游学教育基地等,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航头镇乃至浦东新区的一张文旅新名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