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
上期探讨了制作青銅器的模範,接着聊。
隻要是足夠堅固的材料制作的,模範就可以反複重複使用。譬如一部分的硬陶,譬如青銅、鐵等金屬材料。
在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的一些玻璃器的外表,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白色的殘留物,這些白色殘留物呈粉狀,和有的古玉上的一層“堿皮”極其類似,但“堿皮”被認為是水坑中含有大量的石灰堿并通過長時間的層積造成的,而這些春秋時期及以前的玻璃器表面白色殘留物呈片狀剝落,有的雖然較強附着,但通過刮、刷處理,能夠不斷縮小殘留物的邊緣,也就是說,這種類型(不排除其它同樣存在“堿皮”的類型)是由石灰模具(即現代所稱的“石膏模”)進行定型制作的。也正是以,我們看到的春秋及以前的古玻璃器往往器型不甚端整,出現歪、斜、不對稱和紋理變形的情況。
随着時間的前行和經驗的積累,制作玻璃器的技術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得以迅速提高,尤其是模範應用得到突破和革新。
正文:春秋時期及以前古玻璃器表面殘留物細節圖

“一是齋主”:
詩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鑒定師、評估師
中國文化藝術人才庫藝術品一級鑒定師
孫瀛洲古陶瓷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文物網進階鑒定評估師
歡迎關注“一是齋”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