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重塑估值體系向三萬億美元進軍,未來必與特斯拉短兵相接

紅周刊 記者 | 何豔

蘋果造車是大勢所趨,就像特斯拉造手機一樣,兩者最後必将短兵相接。蘋果造車現在遲遲不落地,可能是因為其沒有找到跟目前市面上其他電動車不一樣的競争點。

本月以來,蘋果股價上漲6.6%,截至12月23日,蘋果最新市值2.89萬億美元,最近,蘋果市值一度上探至2.94萬億美元,若無意外,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隻是時間問題,屆時,蘋果有望成為史上首個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事實上,蘋果股價今年以來一直持續創新高,年内上漲33.67%,11月以來則大漲近20%。蘋果股價持續表現,少不了iPhone熱賣加持,蘋果造車蓄勢等等。但也有機構表示,蘋果公司股價本月“無視一切萬有引力定律”,市值向着3萬億美元進發,短期主要得益于強大的散戶力量和大規模的回購計劃的加持。

各方面發散 點燃市場預期

散戶、回購或推動市值進軍3萬億美元

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資料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蘋果手機出貨量再次重返全球第二的位置。另據多家調查機構公布的資料,今年10月份,蘋果以22%的市場佔有率奪得了我國的銷量冠軍。近期,南韓零元件業界傳出消息,蘋果決定将2022年上半年iPhone出貨目标定為1.7億部,比今年的1.3億部高出30%,挑戰年出貨量超過3億台的目标。iPhone持續熱賣及出貨量目标提高被視為蘋果股價大漲的主要原因。

“蘋果股價持續上漲,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華為被打壓以後,在高端手機上蘋果沒有競争對手,這也是支撐iphone13持續熱銷的原因。另外,蘋果在智能汽車、元宇宙等各領域的全面發散,也給了市場一定的預期。如果iPhone出貨量提升30%,那麼對業績的貢獻幾乎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蘋果近幾年以環保的名義縮減了耳機、充電器等配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機的成本,這對毛利率及業績提升都是有幫助的。”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智能網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林示對《紅周刊》記者表示。

不過,業内認為,考慮到供應鍊方面的限制,出貨量提高30%的目标可能具有一定挑戰性。同時,蘋果股價本輪大漲或許也不完全來自手機銷量的提振。近期,獨立研究公司Vanda Research即表示,蘋果公司市值向着3萬億美元進發,主要得益于強大的散戶力量和大規模的回購計劃。該機構統計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股ETF:Invesco QQQ Trust中所有成分股的資金流動情況,發現自11月底以來,流入QQQ成分股的所有散戶資金,有約30%流向了蘋果。相比之下,FAMG這四家科技巨頭僅獲得了11%左右的資金。

除了散戶的瘋狂湧入,蘋果公司9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也是推升股價的原因之一。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蘋果利潤增長陷入停滞,淨利潤僅僅從534億美元增長至553億美元,但這一時期蘋果通過回購使流通股減少了25%,每股收益上漲近29%,進而推動股價持續走高。

對此,中國企業資産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紅周刊》記者表示,“未來,散戶的‘狂熱追捧’和蘋果公司的股票回購計劃是無法支撐蘋果股價持續和長期走高的。蘋果股價持續上漲的内驅力需要展現在技術創新與産品創新所賦予蘋果的強大與可持續市場擷取能力上。”

蘋果重塑估值體系向三萬億美元進軍,未來必與特斯拉短兵相接

虛拟現實、智能汽車

正重塑蘋果估值體系

然而,從蘋果最新的業績表現上看,則略顯乏力。蘋果2021年第四财季資料顯示,2021年第四财季蘋果實作總營收833.6億美元,同比增長28.8%,4年來首次低于市場預期。自2021年第二财季後同比增速連續兩個季度放緩,主要是供應鍊緊張和疫情影響了本财季iPhone、iPad等價值60億美元的硬體出貨。富途證券認為,雖然需求保持強勁,但預計2022年第一财季的供應不足的影響将擴大,損失或超60億美元。

雖然傳統硬體短暫受困,但蘋果還在其他領域持續發力。比如,蘋果計劃最早可能在明年釋出其MR(混合現實)頭戴裝置,但上架時間未知。市場盛傳,該新品售價可能高達3000美元左右,是目前已知的售價最高的消費級MR裝置,同時也是蘋果有史以來最貴的穿戴裝置。

摩根士丹利Katy L.Huberty團隊在12月7日釋出的最新研報中表示,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智能汽車以及與“元宇宙”相關的AR/VR裝置看起來最具想象空間。Huberty團隊特别強調了AR/VR業務将在未來成為推動蘋果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該團隊認為,保守估計,蘋果的AR/VR産品在2026年将為蘋果創造290億美元的營收。

“我對此是持樂觀态度的,因為蘋果具有創新基因和把産品作到最好的底層結構支撐。萬物互聯時代,智能汽車、AR/VR産品對蘋果估值的提升空間應該有較大的幫助,因為公司與股票的價值是對未來與前景的估值,而蘋果能夠給予市場對于未來的信心。”柏文喜表示。

事實上,華爾街在過去幾周開始就已經将兩種尚未公布的新産品類别,即增強現實和虛拟現實耳機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納入蘋果的财務和估值模型。“投資者看好蘋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至少在目前的網際網路時代,手機依然是所有網際網路的入口,而且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可替代手機的入口,作為入口,其價值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如論是手機的APP的預裝收費能力,還是今後在智能汽車、在VR時代的接入性方面,手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來看,智能汽車、AR/VR産品對蘋果估值的支撐是顯而易見的,但長期來看,還是要看它們的銷量。産品落地之時實實在在的銷量有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銷量不好,也可能打破此前的概念神話。”林示如是表示。

造車短期遇困不改長期趨勢

蘋果汽車或成為電動汽車終結者

蘋果造車向來備受市場關注,從2014年至今,近7年的時間,蘋果官方宣布的有關造車的消息相對較少。最近,蘋果造車業務再現波瀾。近日,據彭博社報道,該業務再失三員大将。雷達系統總工程師、電池團隊工程經理和硬體工程經理均離職。此前,從今年9月到12月初,蘋果汽車項目負責人、蘋果全球電池主管、汽車工程總監也先後離開蘋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蘋果汽車項目已經流失了至少9名重要成員。這引發了市場對于其造車業務的擔憂。

“核心人員流失對蘋果造車計劃的推進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有決定性影響,因為蘋果這樣的成熟公司更多依靠的是制度體系與平台而非個人。造車至今似乎并無實質性進展,應該與蘋果對于創新與産品的高要求有關,是以以蘋果的創新基因與供應鍊整合能力而言,我們應當對蘋果造車的潛力抱以信心。接下來蘋果造車的故事還應該沿着技術革命性創新以及産品使用感的極緻路線去講。股票的估值是對公司前景的評估,是以蘋果造車對蘋果公司估值的影響無疑始終是正面的,隻不過真正落地需要假以時日而已。”柏文喜表示。

“我并不認為人員離職會對蘋果造車造成很大的影響,可能隻不過是蘋果内部一直在評估,到底造車短期内能不能掙到錢,也可能蘋果自身認為,這個時機并不适合釋出新車,或者還沒找到更好的産品方向等等,在這種猶豫過程中,核心人員感覺不受重視,造成人員流失,這屬于正常現象。蘋果造車是大勢所趨,就像特斯拉造手機一樣,兩者最後必将短兵相接。蘋果造車現在遲遲不落地,可能是因為其沒有找到跟目前市面上其他電動車不一樣的競争點,如果找不到,隻是做出很普通的蘋果汽車,影響是很大的,畢竟汽車前期投入是非常大的,無論是人員還是制造基地、工資等等,如果找不到這個平衡點,那麼蘋果還不如慢慢去成就。”林示如此對記者分析。

不過,即便如此,關于蘋果造車相關的專利的消息還是不斷。據川财證券統計,2019年蘋果汽車申請了30多項專利,2020年拿下了接近40項專利。蘋果目前在造車上的專利集中在三大方面,即自動駕駛系統、汽車設計、人機互動;環境互動等方面;充電技術和電控技術。據維科網分析稱,蘋果造車帶來的最大期望以及最有優勢的方面在于汽車設計和人機互動上,包括AR、各種觸控(在座椅及各種内飾表面)等在内的智能座艙。

投行Loup Ventures分析師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近期表示,蘋果可能會用其在人工智能和硬體方面的專長,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趕超特斯拉。摩根士丹利此前預測蘋果将成為增強現實領域的“遊戲規則改變者”。該機構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認為,蘋果汽車也将出現同樣的情況,但速度會慢一些。他認為蘋果涉足電動汽車領域“顯然會對汽車行業的其他企業帶來負面影響”。摩根士丹利還表示,即将推出的蘋果汽車将成為“電動汽車行業的終結者”,會影響有競争關系的汽車公司股票。

(本文已刊發于12月18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