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幾乎是整個三國曆史上家喻戶曉的情節。因為這個事情,世人也往往以為關羽内心是傲得不能再傲的:如果不是他貪功,私自出兵圍攻曹魏的襄陽、樊城,如果不是他拒絕了孫權求親、辱罵來使,如果不是他輕視糜芳、傅士仁......也許一切都會不同。

但關羽果真是大意才失了荊州嗎?背了1800年的鍋,該給他卸下來了!這場發生在千年以前的戰鬥,至今都讓關羽背着“蜀漢傾頹”的大鍋,好像就是因為關羽失了荊州,劉備才發動了夷陵之戰PK孫吳,結果慘敗,諸葛亮才不得已花時間恢複實力,之後多次北伐無功。
每次看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說法,都有些讓人不平。關羽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劉備把荊州交給他,本就是一種極度信任,而關羽失掉荊州也從來不是因為大意,以當時的情況他根本無力回天,不信我們看看荊州大戰之前,魏、蜀、吳三家發生了什麼。
坊間流傳一句話,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但實際上,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之後,劉備自己帶着人馬奪取了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至于江陵,是周瑜先拿下的,随後劉備跟孫權借了南郡,當然也不是白借的。
雙方有利益交換,孫權可以管轄劉備的某些地盤。後來孫權看劉備在川蜀發展得太好,就想把南郡收回去,劉備又不傻,當然不肯給了。孫權于是派呂蒙偷襲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等地,劉備一怒之下也拉着兵馬來跟孫權對陣,不料北方又出了事。
曹操看劉備占了益州,他就去占了漢中,“得隴望蜀”。這邊劉備為了大局考慮,不得不跟東吳講和,雙方約定平分荊州,之後關羽繼續鎮守,而劉備回去跟曹操在漢中大戰,2年的時間過去了,黃忠斬了夏侯淵,趙雲漢水大勝,劉備宣告勝利,進位漢中王。
這邊,關羽也開始按照軍師諸葛亮的設想,張開了蜀漢的鉗爪,開始一西北、一東南地向曹魏展開了攻勢。這是屬于關羽的北伐,他領着兵馬攻襄陽、樊城,曹仁吓得躲在樊城不敢應戰,而反曹勢力又因為對曹仁不滿公開投奔關羽,剛從漢中敗退的曹操,聞訊立刻增援。
本來,關羽是安排了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保障了後方的穩定。于禁和龐德的援軍被關羽放水淹了個全軍覆沒,于是他“威震華夏”,連曹操也感到恐懼無比,再次派出大将徐晃前去增援。而徐晃到了以後也不敢迎戰,直到曹操派了12個營的重兵給他才敢。
這時候,東吳孫權看熱鬧已經看夠了。開會之後,他們果斷決定不能讓劉備集團太得意,不如和曹魏聯手,清除掉關羽,掃清劉備在荊州的勢力。于是呂蒙跟陸遜共同演了一出裝病大戲,“白衣渡江”切斷了關羽的後方,糜芳、傅士仁投降,關羽頓時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當時的荊州戰場,幾乎雲集了魏蜀吳最華麗的陣容,曹操不斷向荊州派發軍馬和大将,曹仁龐德、于禁徐晃,哪個不是大名鼎鼎的戰将?這邊孫吳也派出了兩大都督,而整個劉備集團裡,卻隻有關二爺一人在奮戰。他頂多是沒有想到後方被賣,卻絕對稱不上“大意”,隻是無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