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各位朋友上午好!今天是國慶假期的第四天,此前國慶大典向北京市民征集7萬羽信鴿一事上了熱搜,成為全國人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在大家看來,信鴿象征和平,7萬羽信鴿從天安門前飛過,預示着中國捍衛和平和維護和平的信心。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象征和平的“鴿子”在抗日戰争時期,卻給我軍作戰帶來極大麻煩,堪稱是抗戰時期最危險的動物,在戰場上一旦發現,就必須要當場開槍擊斃。

▲草地上休憩的信鴿
衆所周知,古代由于科技落後且交通不便,各地之間的聯系方式除郵驿傳遞以外,最主要就是信鴿。早在隋唐時期,中國人就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鴿子能夠自行尋巢的天性,培養繁殖信鴿用以傳遞簡短資訊。彼時,日本開始“大化改新”,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大量遣唐使西行來華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與技術,信鴿飼養與訓練技巧也在此時傳至東瀛列島。日本戰國時期,信鴿首次出現在戰場之上,用以幫助交戰雙方内部傳達情報,由此日本信鴿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江戶時代,信鴿開始在民間傳達信件與商業消息。
▲繪畫作品中的遣唐使
由于國情限制,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有着發達的郵驿系統,為有效傳遞資訊,隻能選擇較為友善廉價的信鴿。當然,普通百姓還是用不起信鴿的,養殖信鴿的主要是一些富商,他們用信鴿傳遞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資訊,進而同時哄擡或打壓物價,以壟斷市場,牟取暴利。“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幅提升,信鴿随之成為日本各地軍隊聯系的标配“郵差”。這些軍鴿都是日本政府專門在國内外尋找的優良鴿種,并悉心馴養繁育而出的。日本明治二十六年(公元1894年),日本建立起近代第一座鴿舍,标志着日本軍鴿正式進入系統化培育階段。
▲明治時期“王政複古”場景繪畫
此後的“中日甲午戰争”與“日俄戰争”中,日本軍隊之是以能取得戰争勝利,與軍鴿及時傳遞作戰情報有着很大關系,日本是以也更加重視軍鴿培育工作。“七七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雖然此時電報技術發展迅速,但軍鴿仍舊是日本軍情傳遞的主要方式。由于中國戰場太過龐大,導緻日本軍鴿數量嚴重不足,日本政府遂征召民間信鴿參軍入伍,許多養鴿戶為支援戰争,紛紛将家中最優秀信鴿無償送入軍部,還向皇軍獻上自家的馴鴿秘訣,這些日本最優秀的信鴿也是以成為侵華日軍的幫兇。
▲侵華日軍舊照
抗戰初期,我軍并未意識到日本軍鴿的巨大作用,直到幾次戰敗後,才逐漸意識到軍鴿的危險性。為此,八路軍專門成立了一支滅鴿神槍隊,戰士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擊斃在空中飛行的日本軍鴿,以阻礙日軍資訊傳遞。之是以會這樣做,是因為軍鴿的潛在威脅巨大,放走任何一隻軍鴿,都有可能引來日軍圍攻。戰役開始時,士兵們在戰場上最首要的任務也是端槍朝天擊斃信鴿,其次才是攻擊敵人,當時甚至還有明确軍規,如果因信鴿戰敗,戰士們很可能會挨處分。
▲八路軍戰士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為有效解決軍鴿短缺問題,侵華日軍曾在南京城西漢中門與蛇山一帶修建了一座大型軍鴿培育基地,因害怕遭到我軍襲擊,日軍在此建立了極為嚴密的防禦設施,我軍短時間内很難對其進行破壞。基地修建之初,附近鄉民并不知倭寇養殖信鴿原因,以為他們就是簡單地想吃鴿子肉。後來,百姓們得知其中原委後,憤怒不已,開始自發組織民兵隊保家衛國,用彈弓和土槍射擊軍鴿,然而軍鴿訓練有素,飛行過程中姿态和軌迹随時變換,民兵隊收效甚微。
▲日軍鴿舍舊照
除鴿隊隊長華榮龍見此擔憂,為解決陣前戰士們的後顧之憂,他與小舅兩人商量,每日輪流為日軍送生鮮食物,以獲得日軍信任。一段時間後,日軍對華榮龍放松警惕,華榮龍也是以得以在軍鴿水源地潑灑大量毒藥,軍鴿很快因中毒死傷大半。華榮龍成功投毒後,與小舅一家連夜逃出金陵,日軍搜查無果隻得将其房屋燒毀以洩憤。日本戰敗投降那天後,當地百姓自發前往日軍基地,将基地内數萬隻信鴿打包回家。當晚,南京百姓幾乎家家都吃上了美味的鴿子肉。
參考資料:
《日中戰争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