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都說亂世出英雄。在中國曆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短短的幾百年間湧現出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膑、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于的軍事家。

李悝、吳起、商鞅、範蠡等著名改革家,孔子、墨子、老子、荀況、韓非這樣一些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産生了深遠影響的思想家。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樣的賢德的戰國四公子。

蘇秦、張儀、公孫衍這樣一些著名的策士、縱橫家。

也出現了屈原、魯仲連、蔺相如這樣一些品德和氣節高尚、能主持正義的仁人志士。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領域裡百家争鳴,十分活躍,就是在工藝建築、農學、醫學、文學藝術上也出現了許多了不起的人才,有着卓越的成就。

那麼究竟是時勢造英雄呢,還是英雄造時勢呢?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而後世的許多朝代雖說不乏名臣名将,但比之春秋戰國,還是略微欠缺些許。

首先,随着牛耕和鐵器的推廣,人類的生産力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也正處于這樣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的一個特殊時期,政局動蕩,人民的思想也十分不穩定,由于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導緻各地諸侯互相吞并,漠視周天子,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各國是十分需要人才的。

同時,這個時代給了這類仁人志士太多的機會和空間得以展示他們的才能。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臣下都十分禮賢下士,尤其許多府第都收了許多幕僚。這樣的制度讓許多出身下層的人才有可能進入社會上層,參與政治。就像''毛遂自薦''這個故事中的毛遂提到的:''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

幕僚的制度為出身下層的士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使得像蘇秦那樣的窮漢不至于凍餓而死。他們投到主人門下,不論出身如何,隻要有适當的機會就可以大顯身手,進而進入社會上層,直至為卿為相。

其次,那就是這類士人有擇主的自由,可避免壓制人才。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這個國君不重視他可以換一家,這讓國君不得不重視這些士人。''良臣擇主而事'',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例如,張儀為秦相,破壞合縱聯盟,使河東六國吃盡了苦頭。按道理他應該不容于河東六國,可是當他受公孫衍排擠跑到魏國時,魏王立即拜他為相。其他士人轉換門庭更是平常事了。

這些幕僚雖在政治上、經濟上依附于統治階級,但就每個人來說又是充分自由的,對主人不滿,可以随時離去。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因為主人可以選擇門客,門客更可以選擇主人。主人如果是諸侯,不禮遇士人,士人紛紛離去,就會亡國;主人如果是大夫,不尊重士人,士人紛紛離去,他就會垮台。

而士人呢?如果和主人行不合、言不用,也沒什麼了不起,換個主人,一走了之就是了。是以,有收養食客的這樣的風氣作為基礎,人才才可能流動。就好像市場起到了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這是事實還是被誇大?

人才可以自由流動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任何時代,人才都是非常緊俏的一種資源,國家需要人才來進行建設。但是千裡馬隻有遇上了伯樂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為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的機會。

我們或許可以借鑒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對人才保有一種禮遇和不計前嫌的态度,這樣才會實作共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