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如果有人問一個武将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麼,他的心中一定會浮現出“封狼居胥”這四個字,那無限神往的表情或許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封狼居胥到底是什麼意思。實際上狼居胥指的是狼居胥山,一座過去并不怎麼知名,而今天也沒有搞清楚具體地點的山。它本來是籍籍無名的,但在公元前119年,一個21歲的少年将軍在這裡祭天,讓這座山從此成為武将們心中最想到達的地方,并夢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封狼居胥,隻是難免會有人落得“倉皇北顧”的結局。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漢武帝時期,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征戰相當頻繁,但在最開始的對決中,西漢并沒有占到什麼便宜,直到衛青的出現才給西漢帶來了對匈奴征戰的大勝利,衛青崛起後,其外甥霍去病在17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着衛青攻打匈奴,當時的漠南之戰、河西之戰,霍去病都有參與。

他小小年紀就有了戰功自然與衛青脫不了關系,但霍去病自身的軍事天賦就極高,也是以才能在一次次大戰中逐漸成名,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這個21歲的少年更是建立了不世戰功,這絕不是單單靠衛青的提攜,要知道在這一戰中,衛青和霍去病兵分兩路,帶領同樣的兵馬從兩個地方出發攻打匈奴,非有相當大的軍事能力,漢武帝不可能做此決定。

這一戰不同于以往的攻打匈奴,它的地點離中原更遠,之前的漠北之戰和河西之戰将匈奴人趕到了離中原更遠的漠北地區,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才有了這次深入大漠的漠北之戰,衛青率部從定襄出發,其中李廣以前将軍的身份跟随衛青出戰,想在此次攻打匈奴的過程中能夠封侯,而霍去病率部從代郡出發,兩部試圖圍擊匈奴單于。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霍去病憑借着自己的不同于常人的膽識與超于常人的戰鬥能力,與匈奴的左賢王部接戰,盡管戰鬥過程既險惡又疲乏,但霍去病還是以不可戰勝的力量打敗了匈奴,殲敵七萬,創下了不朽的戰功。霍去病愈戰愈勇,乘勝追擊,然後來到了狼居胥山,“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設壇祭天,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以彰顯漢軍的威武,漢朝的土地神聖而不可侵犯,這既讓我們看到年少的霍去病剛強勇毅,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那種不畏世俗、随性灑脫的豪邁性格,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指使他勇往直前。從此以後“封狼居胥”成為代代将士心中的最高理想目标。

有無限的得意,自然就有無盡的失意。霍去病年少成名,成為天下武将羨慕的對象,但同樣是在漠北之戰中,已經六七十歲的李廣好不容易從漢武帝那裡求來了個征讨匈奴的機會,卻在擔任前将軍的時候與右将軍奉命從東路包圍匈奴,結果在半路上迷了路,戰後,李廣将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自殺身亡,終于還是“李廣難封”。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與“封狼居胥”有關的另一個故事則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說明,這篇詞應該是中學課本裡的必背詩詞,大氣磅礴,詞中典故很多,其中有兩句詞是這樣的: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這是劉裕與他兒子劉義隆的故事。劉裕也是一名為世人所稱贊的猛将,可以說是第二個霍去病,既年少有為,又英勇善戰。不僅平定内亂,給天下百姓帶來平穩了的生活,在對外戰争中也表現勇猛,屢建戰功,直到奪取長安,當了皇帝。而他的兒子劉義隆,年号元嘉,平庸無能,因“聞玄谟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絲毫不考慮戰略,憑借自己的感覺,草率出兵北伐。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這是劉宋王朝的第二次北伐,可惜他的對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元嘉北伐的準備階段,拓跋焘就曾領兵南下,等到劉義隆開始真正的第二次北伐,宋軍依舊是打不過北魏大軍,不得不撤軍,而宋軍一撤,拓跋焘兵分六路領精兵強将南下攻宋,眼看就要渡江,劉義隆吓得“倉皇北顧”,好在北魏大軍最終還是無法渡江,而軍中又有疫情,拓跋焘不得不撤軍歸北。

劉義隆的不自量力在此戰中表現的淋漓盡緻,但他自己仿佛并沒有意識到,封狼居胥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最高功勳,注定隻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