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隋朝滅亡後,有一支殘餘勢力遷居到北方邊境地區,在突厥人的庇護下重建王朝并存在十年時間,這便是史上的後隋,而後隋的“當家人”,正是隋炀帝的孫子楊政道。那麼,楊政道是如何組建起後隋政權?他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楊政道是隋炀帝楊廣的孫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大将宇文化及率領禁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殺害隋炀帝及宗室、外戚,楊暕及其二子遇難,楊政道此時尚在母親腹中,經祖母蕭皇後向叛軍求情才得以幸免。不久,宇文化及率軍十餘萬,裹挾着秦王楊浩及蕭皇後等人北上,聲稱要傳回關中,楊政道便出生于途中。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楊政道是隋炀帝的孫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

宇文化及早蓄篡位之心,在北返途中便公然霸占炀帝的後妃團,衣食起居跟天子沒有兩樣(“化及于是入據六宮,其自奉養,一如炀帝故事。”見《隋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宇文化及列傳》),俨然已把自己當成皇帝。等到被瓦崗軍首領李密擊敗、退居魏縣後,宇文化及自知已是窮途末路,便想着在臨死前過一把皇帝的瘾。

宇文化及說幹就幹,在同年九月,便廢黜楊浩并派人将其毒殺,随即自稱許帝,建元天壽,并署置百官,公然在一個小縣城内竊号自娛。宇文化及僭号後,随即率衆北上突圍,想占據魏州作為根據地,失敗後又逃奔聊城,但不久便被河北軍閥窦建德俘獲,随即被押至河間處決,時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閏正月,距離宇文化及僭号稱帝僅半年時間。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宇文化及發動政變,殺害隋炀帝、楊暕等人

宇文化及兵敗被殺後,蕭皇後、楊政道等人再度淪為窦建德的俘虜。好在窦建德對他們相當客氣,不僅公開替炀帝發喪、尊禮蕭皇後,還把襁褓中的楊政道封為鄖公,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算是給足了面子。蕭、楊等人在窦建德處停留了一年時間,此時東突厥處羅可汗在妻子、義成公主(隋朝宗室女子)的建議下,派人索要蕭、楊等人,窦建德不敢得罪東突厥,便将他們禮送至突厥境内。

處羅可汗的父親啟民可汗一度失去位子,幸好有隋文帝的支援才得以複位,由是對隋朝非常感激。處羅可汗因為隋朝對突厥有大恩,加上義成公主的關系,是以對蕭皇後、楊政道等人非常禮遇。楊政道到達突厥後,處羅可汗便将他迎立為隋王,并把留在東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萬餘人配給其管治。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蕭皇後帶領楊政道投奔突厥,定居在定襄

楊政道駐屯在定襄郡(治所在今今内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并在此地組建起小朝廷,史稱後隋政權(“突厥處羅可汗迎楊政道,立為隋王。中國士民在北者,處羅悉以配之,有衆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八》)。

處羅可汗把楊政道扶上位後尤且不滿足,又打算南下進攻唐朝,奪取并州以安置楊政道,可惜還沒來得及發兵便因病去世,時在武德三年(620年)二月。等到處羅可汗去世、其弟颉利可汗即位後,雖然仍優待楊政道,但對他的支援力度大不如昔。就這樣,楊政道尴尬地居住在定襄,這一待就是十年時間。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颉利可汗在位時,對楊政道的支援大不如昔

颉利可汗雖然沒有支援楊政道奪取并州,但并不妨礙他扶持其他傀儡政權對抗唐朝,并屢次南下入侵,成為中原最大的禍患。唐高祖在位期間忙于統一,沒精力、實力跟突厥對抗,但等到太宗即位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派軍神李靖為主帥,名将李勣、蘇定方、柴紹、薛萬徹為副,率軍十餘萬分道讨伐東突厥,一舉将其擊滅,并俘獲颉利可汗,徹底解除其對中原的危害。

東突厥滅亡後,寄居在定襄的楊政道失去了庇護,剩下的便隻有投降一條道可走。貞觀四年(630年)正月,蕭皇後帶着楊政道向唐軍投降,随後被送往長安,存在十年的後隋政權正式覆亡。唐太宗對這幫降人還算優待,不僅沒有要他們的命,還封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及突厥滅,歸于大唐,授員外散騎侍郎。”見《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

隋炀帝的孫子,在王朝覆亡後又為其“續命”十年,最終在唐朝做官

楊政道降唐後,被唐太宗任命為官

楊政道後來又擔任過尚衣奉禦(為皇帝管理衣物,為正五品官,多由皇親國戚擔任),雖然官階不大,但深得皇帝信賴。楊政道一直活到唐高宗永徽初年才去世(“貞觀中,位至尚衣奉禦,永徽初,卒。”見《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其子楊崇禮、孫楊慎矜皆至顯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