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外國人對中國宋代這段曆史是分為兩部分來看的。
一部分認為遼國(契丹政權)是正宗的中國文明,這是因為遼國軍力強盛,一度擊敗北宋和西域諸國,疆域面積和地區影響力遠超北宋,是以在唐朝滅亡後,西歐、中亞等地的外國人普遍隻認可中國是遼國契丹政權。
另一部分則是認為北宋農耕文化為正宗的中國文明,因為宋朝雖然疆域和地區影響力不及遼國,但是生産力水準更為先進,在科技文化方面對曆史的推動作用更強,是以他們認可北宋的正統地位。

至于部分外國學者對宋朝評價極高,而國人對宋朝評價不高的現象應該辯證看待,這正是由中西方意識形态差别所造成的。
傳統中國史觀判定一個王朝強弱,最直覺的衡量标準就是疆域面積。而廣闊疆土背後則是以強大武力作為支撐的,故而在封建時代,武力的強大就決定了這個政權的絕對權威,周邊鄰國由于忌憚外部強大的軍事威脅,紛紛成為其附屬國,無形之中就塑造了一個法定的權威政權。
但是宋朝卻與傳統的漢、唐王朝不同,首先它是不足以稱之為大一統的王朝,不光中國北方的燕雲十六州沒收複,國家西部的控制力也嚴重不足。其次,宋朝是崇尚文治的時代,武将的權力和地位很低,就決定了宋朝的軍事相對落後,甚至連西域的小國都能屢屢擊敗宋朝,可見宋朝當時的國際地位多麼低,連最起碼的國家主權都維護不了,反而丢城失地,年年花錢買太平,作為國家榮譽感極強的中國人,怎能不扼腕歎息?又怎能評價的高?
相對于中國人激亢的民族情愫,外國人倒可以抛開家國主觀情懷,以曆史唯物史觀來客觀看待宋朝的發展。外國史學家将宋朝曆史剖析的很細緻,從範仲淹、王安石等人的變法中總結政治經驗,看到了古代中國版本的“凱恩斯主義”;在指南針、印刷術的啟發下探尋到了科技創新的奧妙;從宋詞中領略到了濃厚的人文情懷…外國人對這個富有特色的朝代充滿了新奇,随着對宋代了解越深,越能夠體會到宋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