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古代,朝堂之上是一個江湖,民間又是另外一個江湖,當即将跻身朝堂的人遇到民間江湖人士,又會産生另外一個紛繁複雜的江湖,這個江湖就是考生與土匪之間的江湖。

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諸多考生中,也存在少數人被土匪搶劫的情況,可是這些被搶劫的人當中,很少存在進京趕考的考生,這就讓很多人疑惑了,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攜帶盤纏,更加适合搶劫,為何土匪要手下留情呢?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古代進京趕考的是什麼人?

想要搞清楚古代的土匪為何不搶劫進京趕考的考生之前,我們必須先對進京趕考考生的身份有所了解,隻有搞清楚了這一點,才能更加清晰地了解這個問題。說到進京趕考考生的身份,又不得不提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了,下邊我就以明清時期為主大概講解一番。

在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中,考生最開始參加的第一級考試叫做童試,這種考試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縣裡考,這種考試對考生要求不高,隻要當時的讀書人都能報名參加考試,經過縣裡的考試選拔之後,成功入圍的人才能去府裡考試,隻有經過府裡的考試之後,才能獲得童生資格。

雖然說童生在當時沒有任何特權,但是能夠成為童生的人,實際上也算得上當地的精英階級了,畢竟一般人也很難順利通過童試的兩場考試,成為童生之後,也就意味着有資格參加府裡和州裡進行的第二級考試“府試”了。

能夠通過府試的人,稱之為“生員”,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秀才,成為秀才之後,一般也就代表着脫離平民階級,開始跨進士大夫階級了,因為秀才有很多特權,比如見到地方官員可以不下跪,就連犯法也享有特權,不用交稅,生活明顯好了很多。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當然了,盡管秀才享有這些特權,但要是不繼續往上爬,秀才依舊還是沒錢沒勢的,是以人們才會有“窮秀才”一說。在古代能夠成為秀才已經相當困難了,很多人一生的最高成就也就僅僅是秀才,想要繼續往上爬實在太難。

秀才之後的考試,稱之為鄉試,鄉試一般是在省城統一考試,每三年考一次,連續考三場才确定最終成績,秀才們去省城考試的途中,可能會跋山涉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般也是沒有土匪會搶劫秀才的,至于原因我們下邊再說。

鄉試順利入圍的人就被稱之為舉人了,在明清時期,舉人已經可以擔任七品官員了,相當于一個縣長級别的官員,不說在全國而言,在當地絕對算得上是相當優秀的人才了,一個人一旦考上舉人,就算後期沒有繼續往上爬,一生基本上也衣食無憂了,是以才會出現諸如範進中舉時高興瘋了的情況。

舉人繼續考試,參與的就是會試了,會試和鄉試一樣,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不過會試通常是在京城舉行的,是以古代才會出現進京趕考這種說法,那些進京趕考的考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已經是每個地方的棟梁之材了,不管是地方還是國家,對他們都是相當重視的。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參加會試高中之後成為“貢士”,貢士參與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一般殿試就不會再對參與考試的考生進行淘汰了,僅僅是通過考試來排名而已,殿試結果出來之後,按照成績分為三甲,一甲主要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三人;二甲從第四名往後推,一般有幾百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依次往後推,賜同進士出身。

能夠走到殿試的人,都是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才了,其難度之大不是我們今天能夠想象的,可以說當時朝中的很多大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一步步爬上去的,是以他們掌權之後,對那些進京趕考的舉人有感同身受之感,自然在很多制度以及政策制定方面,會考慮一番舉人進京趕考一事了。

為何土匪不搶劫秀才或者舉人呢?

事實上古代的那些土匪之是以不搶劫進京趕考的考生,無非就兩種原因,第一個是不值得搶,第二個是不敢搶。從不值得搶來說,主要針對那些比較貧窮的考生,比如說一些到省城趕考的秀才,他們本身就沒有什麼錢,土匪根本沒有必要搶劫。

甚至連一些進京趕考的舉人,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多餘的錢,他們進京趕考的盤纏,可能還是國家發放的,當時朝廷對進京趕考的舉人有路費補助,近一些的地方,比如河南、河北、山東等一般補貼十兩左右的銀子,遠一些的地方,比如雲南、貴州、四川,會補貼二三十兩銀子。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别小看這些錢,在當時那種曆史背景下,這些錢的作用是相當大的,要知道當年曾國藩剛到京城當官的時候,一年的俸祿才125兩銀子,由此可見二三十兩已經相當于一個京官兩個月的工資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這筆錢更是巨款。

要是沒有朝廷的補貼,很多進京趕考的考生可能都會因為沒有路費無法前往,這樣一來國家将會失去很多人才。既然進京趕考的考生這麼有錢,為何土匪還是不搶劫呢?主要原因就是不敢了。

土匪的不敢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擔心遭到報複,二是進京趕考的考生身份過于明顯,土匪不可能有眼無珠。從擔心報複這方面而言,主要是因為進京趕考的考生身份都很特殊,前邊就說了,進京趕考的考生都是舉人,舉人在當時至少可以當一個縣令了,這樣的人物,就算将來混得再差,也是一個縣裡上司,要是土匪不長眼搶劫舉人,未來舉人回來必然會報複這些土匪,到時候他們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這說得還是舉人混得最差的情況,但凡進京趕考之後高中的話,将來直接帶領朝廷的正規軍隊傳回來剿匪,那當初搶劫的土匪,不僅前功盡棄,還可能導緻直接團滅,畢竟不管你土匪在地方上多麼牛,遇到朝廷的正規軍,還是難以應付的。

要是從進京趕考的考生身份标志來看,那土匪更是無法做到有眼無珠了,要知道當時皇帝以及朝廷為了保護這些進京趕考的優秀人才,都是專門安排人對考生進行保護的,比如在考生進京的路上,每隔一段路就會有專門接待考生的驿站,這些考生都是成群結隊的,身上随身攜帶一幅寫着“奉旨會試”的黃旗,不管是什麼人,在幾百米之外就能看到這個特殊标志,誰還會冒着生命危險去搶劫呢?

明明進京趕考的考生随身帶盤纏,更适合搶劫,為何土匪手下留情?

結語

總而言之,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規矩,土匪和進京趕考的考生之間的規矩就是不能幹涉對方,就連走在路上遇見了,土匪也隻能乖乖讓開,更不用說搶劫考生了,在關乎生死的巨大利益面前,稍微有點腦子的土匪都明白該如何選擇,畢竟腦子不好使的土匪,想必早就被淘汰了,這就是生存法則!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