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幾位三國兩晉時期的少年郎的小故事,如孔融、鐘毓、鐘會、王戎、司馬紹等,讀後讓人不禁感慨,自古英才出少年,咋這麼有才呢!
《孔融年幼聰敏過人》
孔融從小就聰敏過人,十歲時,他跟随父親到了京師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很大,與他交往的全是當世名人及世交,除此之外的人,概不相見。
孔融有意要見識一下李膺其人,便獨自來到李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君的世交,煩相通報。”
李膺請孔融入見,見他隻是個素不相識的學童,奇怪地問:“我和你家有什麼親?是不是你祖父與我相識?”孔融回答:“從前我的先人孔子(仲尼)與您的先人老子(李耳,字伯陽)有師生關系,我與您自然也是累世故交了。”
李膺及在座的賓客對孔融的回答沒有不感到驚歎的。隻有後到的太中大夫陳韪(wěi偉),聽人告訴他這話後很不以為然,說:“從小就很聰敏的人,長大後未必就真有奇才。”
孔融毫不示弱,反唇相譏說:“聽您這麼說,大概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弄得陳韪很是尴尬。李膺笑着對孔融說:“這孩子長大後必成大器!”
(《後漢書》卷七〇,《三國志》卷十二注引《續漢書》,《世說新語·言語》,《太平禦覽》卷三八五引《孔融别傳》)
【孔融】(153年-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軍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時稱孔北海。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三國紛争之初,孔融對曹操不滿,曹操也很讨厭他。有一次,曹操的大将夏侯淵被劉備打敗,曹操準備用五十萬大軍再去新野戰劉備。
孔融知道後,說:“這是不講道理的人去打有道理的人,哪能不失敗呢?”這話被一直忌恨孔融的郗(xī希)慮知道了,他就将其報告給曹操,并說過去祢衡罵曹操也是孔融指使的。于是,曹操就派人去抓孔融。
當時孔融的兩個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見有人來抓他們父親,依然弈棋,端坐不起,毫無畏懼之色。
孔融向派來捉他的人求情,希望拿他自己問罪,保全他兩個兒子的性命。
他兒子卻說:“父親,哪裡見過鳥巢傾覆在地而能使鳥蛋完好的呢?”果然,兩個兒子也被抓去,與孔融一起慘遭殺害。
(《三國志》卷一二注引《魏氏春秋》,《後漢書》卷七〇,《世說新語·言語》)
《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鐘毓、鐘會少年時就有很好的聲譽,十三歲那年,魏文帝曹丕聽說後,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應該讓你的兩個兒子來見見我。”于是宣敕召見。
鐘毓臉上有汗,文帝問他:“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鐘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又問鐘會:“你怎麼沒有汗?”鐘會則回答:“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世說新語·言語》,《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小說》)
【鐘會】(225—264)字士季,三國魏颍川長社人。鐘繇幼子,官至鎮西将軍。後因謀叛被殺。有才數技藝。
《道邊李樹多子必苦》
西晉時有一個人叫王戎,七歲時,曾和幾個小孩子一起在路邊遊玩嬉戲,看到路邊的李子樹果實累累,壓斷了樹枝。
其他孩子都争先恐後地前去采摘,隻有王戎一人沒有動。
當時,有過路的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王戎回答:“李子樹長在路旁而有這麼多果實,一定是苦不可吃。”
那人摘了一顆一嘗,果然如王戎所說。
(《世說新語·雅量》,《晉書》卷四三)
【王戎】王戎(234-305),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晉元帝司馬睿長子司馬紹,幼而聰慧,為元帝所寵愛。隻有幾歲的時候,他坐于元帝膝前,當時正好有使者從北方回來,元帝從使者那兒得到洛下消息,不禁潸然淚下。
便問司馬紹:“你說說看,太陽與長安,哪個離我們更遠?”司馬紹回答:“長安比太陽離我們近,因為隻聽說有人從長安來,而沒有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兒來。”元帝認為他的回答非同尋常。
第二天,元帝宴請群臣,把司馬紹的話告訴給群臣,又重新問他這個問題,司馬紹卻回答:“太陽近。”
與前一天所回答的正好相反,元帝變了臉色,說:“你今天回答的為什麼與昨天回答的不同?”他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是說擡頭便可見到太陽,而長安卻見不到。
自此後,元帝對司馬紹更加寵愛。
(《世說新語·夙惠》,《琱玉集》卷一二引《晉抄》,《晉書》卷六,《建康實錄》卷六)
【司馬紹】(299—325),字道畿,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王朝第二位皇帝,性情孝順,文韬武略,聰明有機斷。
以上五個故事均選自《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中國曆代文人風趣小故事全集》(全10冊)
10卷本,包含2282篇曆史小故事,668個重要曆史人物,215幅中國傳統名畫插圖。從不同側面展示曆史“文人”這一最具聲色的階層。
他們或正或邪、或忠或奸、或智或愚、或雅或俗、或莊或諧、或經或誕的人物形象及其品格、情性、風貌躍然紙上,令人讀來或肅然起敬、或忍俊不禁、或嗤之以鼻。
既富有曆史掌故的知識性,又具有淺閱讀的趣味性,
意味兼備,趣味十足,怡情怡性,老少鹹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