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科創闆日報》(上海,記者 黃心怡),從蘇州北站驅車27公裡到達桑田島,整個華為蘇州研究所就像俄式城堡一樣,屹立在蘇州這片土地上。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華為蘇州研究所(《科創闆日報》記者攝)

不久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而該創新中心正是位于華為蘇州研究所内。

在國内手機廠商紛紛傳出造車傳聞時,堅稱不造車的華為,卻也一直身處智能汽車的輿論焦點,總能激發各種争議和讨論。近日,《科創闆日報》記者來到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一探華為“不造車”的門道。

再造一個新藍海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之中,這已成為華為眼中的必争之地。

根據中汽協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産銷量再創曆史新高 1-11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達到302.3萬輛和299.0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7倍,超越過去兩年的銷量之和。

“造車并不是我們擅長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市場與銷售部CMO王凱說,”但如果從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入手,那麼華為在ICT領域擁有成熟的經驗,有技術積累、有專利,這些技術都可以變成車規級産品,或能幫助華為再造一個藍海市場。”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王凱表示,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角色,可以簡單了解為智能手機的安卓。華為在底層提供數字化的能力,但最終呈現給使用者的互動體驗,是各個車企自己定義的。*

“我們提供多個底層的平台和軟體,以及智能化的硬體。而最終真正與使用者互動的層面,比如UI呈現,則是車企來定。是以,雖然底層是華為的東西,但車企最終呈現的互動會不同。這是因為所針對的使用者群體不同,相應的功能設計和體驗也不同。就像小米、OPPO、華為都用安卓,但消費者感受會不同。”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華為就已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中心。 經過幾年積累,華為于2019年正式成立一級部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最開始我們做的是智能網聯,隻是簡單地想把車連到網上。後來發現,其實更需要的是電動化,是以我們開始做電驅動系統、做電機……智能座艙則是依托于鴻蒙車機作業系統。” 王凱介紹。

迄今,華為已推出了30多款上市産品,涉及車載作業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控、智能車雲服務等領域,包含了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AR-HUD、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等軟硬體産品。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具體說來,華為的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可分為1個智能汽車數字平台,5大智能系統、30多個智能化部件。

其中,智能汽車數字平台包括3個計算平台: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智能座艙計算平台CDC和智能車控計算平台VDC;以及3大作業系統,分别為智能駕駛作業系統AOS、智能座艙作業系統HOS、智能車控作業系統VOS。

5大智能系統是指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服務。其中,智能電動包括了電驅動系統、車載充電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充電樁充電子產品等。

30多個智能化部件,包括智能駕駛計算平台MDC、雷射雷達、AR-HUD等。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華為智能車控

有業内人士指出,華為的智能汽車産品線覆寫較廣,這也導緻了對手變多。特别是雷射雷達、智能駕駛、智能電動等領域,初涉汽車行業的華為,所面對的競争格局非常複雜。

對此,王凱認為,華為所進軍的領域,都是源于過去對ICT業務的聚焦,并非完全從零開始。

“比如雷射雷達,所涉及的射頻技術是無線射頻的外延,而華為在無線通信領域有長期積累。再比如,華為在光通信領域一直是全球領跑,這方面的技術也能應用在汽車的雷射大燈、AR-HUD等方面。另外,華為多年的通信晶片和模組能力,複制到了智能駕駛的計算中心。”

王凱透露,華為每年在汽車解決方案方面的研發費用約10億美金,研發人員超過5000人。而且,華為對智能汽車上投入是戰略性、持久的,短期内并不指望實作收支平衡。

車企合作機制:三種身份,兩種模式

正如同安卓的發展離不開繁榮的生态,對于華為而言,如果希望在汽車行業立足,那麼合作夥伴的支援非常關鍵,目前華為的生态合作夥伴超過300家。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華為合作夥伴牆

“要想在汽車行業活下去,合作夥伴是最主要的。是以,我們在蘇州建設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總投入近5000多萬,面向合作夥伴提供開發、測試、驗證等,華為也會在這裡投入超過300人的團隊來支援合作夥伴。”王凱說。

據了解,該創新中心總面積2000平方米,分為9大展區,展示産品、開放的能力和夥伴聯合創新成果,擁有包括融合傳感、語音、視覺、聲學、座艙生态創新、車載網絡等9個實驗室,實驗室提供開發工具、測試工具、實驗裝置和工程師資源,支援合作夥伴聯合創新項目的開發、測試和驗證。

華為把自身的合作角色定位為三種,分别是汽車平台供應商、系統方案供應商、部件供應商,在合作模式上分為Tier1、Tier2的零部件模式和Huawei Inside(HI)模式兩種。

在Huawei Inside商業模式下,華為将作為汽車平台供應商,與車企開展最深度的合作,支援車企打造他們的子品牌,與車企共同定義、聯合開發,搭載華為的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王凱透露,目前隻有北汽極狐、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科技,以及廣汽三家車企采用了HI模式,均尚未量産。而已經量産的賽力斯等品牌,均是零部件層級的合作。

其中,北汽首款搭載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量産車,極狐 ARCFOX 阿爾法S 全新HI版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正式傳遞。

阿維塔科技首個全系搭載華為HI全棧智能解決方案的高端SEV品牌,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正式釋出,第三季度量産并首批傳遞。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阿維塔外觀

一線|不造車的華為在造啥?實探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新中心

阿維塔内部

與廣汽合作的首款中大型智能純電SUV計劃于2023年底量産。

在談到與車企合作過程,王凱表示, ICT出身的華為團隊,與傳統汽車行業在文化、流程上有所不同,因而研發過程中需要不斷磨合。

“過去我們在ICT領域,軟體疊代速度非常快,一年有1、2個版本,新版本出來馬上就驗證,再繼續打磨。但這套流程在汽車行業是行不通的。因為車企的制造流程非常長。是以,我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把IPD流程重新改造,在文化、流程上與車企進行比對,之後再進行車規級的适配和認證。”

王凱分析,為了應對造車新勢力的競争,傳統車企同樣需要在流程上轉型。

“新勢力造一輛車的時間就一年左右,如果傳統車企還是按照2~3年的速度進行研發,那就太慢了。傳統車企也需要有所變化。而我們的角色定位,是幫助北汽、廣汽之類的傳統車企在此過程中做好電動化、智能網聯化轉型。華為,不會造車。” 王凱再次強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