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孝悌、禮儀,一直以來都是一種傳統美德。他幼時成名,少年時聞名于州裡,成為了當時同輩之楷模,道德之标杆。成年後,他被舉為孝廉,成為一方的太守,當上了父母官,随後又被升職為大夫。如此的人生,堪稱完美。他因孝而聞名,最後卻也是因為“孝”而死。因為他在自己56歲那年,被曹操冠上“不孝”的罪名殺害,他就是孔融。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孔融

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孔融4歲的時候,他父親孔宙去集市上買回了一袋梨兒,不知是是故意考核他還是怎的,他父親竟讓4歲的他去分梨。不過也正是分梨這件事,讓孔融在一舉就美名遠揚。因為孔融在分梨的時候,隻給了自己一個最小的梨。這一看似不太符合普通人思維的舉動,讓孔融父親感到非常吃驚。

于是,孔融父親問他為何要這麼分時,4歲的孔融回答顯得很老成,他說:哥哥年齡大,應該吃大的梨;自己年齡還小,應該吃小的梨;而弟弟年齡比自己小,自己作為哥哥,理應讓着弟弟。孔融的這一番話讓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他父親不能相信這是一個4歲孩子說出來的。随後,孔融因為這一件“讓梨”的故事,加上自己是聖人孔子的後裔,頓時名聲大噪。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孔融讓梨

如果說讓梨是孔融成名的序曲,那麼接下來的這兩件事就是他成名的高潮。孔融13歲時,他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恸至極,一度哭得無法走路。這樣的至孝行為,在當時獨尊儒術的漢朝極受贊揚。孔融16歲時,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因為得罪宦官而逃到他家避難,而孔融将張儉好生款待了一番。但是第二天,張儉就被抓了,按照漢朝當時的律法,收留罪犯要受到連坐。

那麼,孔融家裡就必須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于是,就出現了非常感人的一幕,那就是孔融與自己的哥哥孔褒争先恐後地要去承擔這個連坐之罪。對于出現這樣一個“一門争死”的情況,加上孔家的孔子後裔身份,當時朝廷選擇了将孔褒進行處決。從此以後,孔融成為孝悌的典範,而他孝悌的名聲也傳遍了整個州裡,甚至是整個天下。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此時的孔融,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謙讓、仁孝、守法的良好形象。随後,聲名鵲起的孔融,被舉為孝廉,開始走上了自己的仕途。孔融先是在朝當了一段時間的官,但是後來因為與董卓發生了沖突,被董卓弄去了北海郡擔任相國一職。此後的孔融,漸漸地走上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路,也應了他小時候說的那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北海相國的任上,孔融不按照法度來審查案情,卻是以主觀臆斷來判案。有一日,孔融路過一座墳旁,發現了一個人在墳旁傷心哭泣。經過一番問詢之後,孔融方知哭泣之人的父親剛剛過世,而這人是在墳前哭訴哀悼。這樣的事情,其實是人之常情。但是,最後此人卻被孝悌模範孔融以不仁不孝處死了,原因是此人在哭訴之時雖然淚水不斷,但是面容上毫無哀傷之情。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随後,孔融更是表面表現得像孝悌模範,而背後卻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先是被黃巾餘黨打得落荒而逃,後又被河北袁紹之子袁譚圍在青州。面對自己全家老小和滿城百姓即将有即将有倒懸之危時,孔融不僅沒有整兵備戰,反而一個人躲在書房裡寫字。随後,青州城破,孔融妻兒老小全部被俘,而孔融卻是腳底抹油,一溜煙兒的跑去投靠曹操了。

因為孔融是孝悌模範,加上是孔子後人的緣故,曹操伊始對于孔融的态度非常好,可以說是豐為上賓,并授予了孔融大夫一職。但是,那時的孔融早已不複幼時,他對于自己已經沒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确的認知。對于曹操,孔融是非常看不上眼的。于是,孔融就多次在公共場合羞辱曹操。這讓一代枭雄曹操非常憤怒,但好在曹操暫時不想殺他,是以孔融得以活下去。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曹操

曹操饒恕了孔融,但是孔融卻沒打算“饒恕”曹操。後來,在曹操提倡要以孝義來治理天下的時候,孔融又跳出來唱反調了。作為孝悌模範的孔融枉顧人倫綱常,搞出了一套“父母不值得尊重,生孩子也隻是為了滿足父親的情欲,母親的肚子也不過隻是容器而已”的言論。甚至還狂言:如遇災荒,父親若是品行不端甯願将食物分給别人,讓父親餓死。”

這時,曹操已經極度讨厭孔融這個人,“外相容忍而内甚嫌之”很好地說明了曹操的心理。随後,孔融和曹操唱反調的次數越來越多。孔融先是在曹丕擄走袁熙的妻子甄宓後,寫信諷刺曹操是“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後來又在曹操推行禁酒令時,為滿自己口腹之欲找曹操理論,高呼曹操禁酒是為了籌集軍糧,伺機篡位。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凡事可一、可二、不可三。面對孔融的侮辱,一再忍讓的曹操終于忍無可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準備出兵征讨荊州劉表時,為了自己的大後方不起火,指令自己的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去誣告孔融,罪名是“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讪朝廷、不遵超儀”等等。曹操幾乎是以一個“不孝”的罪名将以孝聞名的孔融處死,并株連了孔融的全家。

就這樣,4歲讓梨,13歲因孝聞名州裡的孔融,在自己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他4歲讓梨,13歲因孝行聞名州裡,56歲時卻因“不孝”被曹操所殺

孔融之死

孔融的事例很好的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即使再有才,也必須要時刻保持有清醒的自我認識、正确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不然,終究是會“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給自己乃至家人招來更大的災難。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