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中醫的總結,還是人生的感慨?

唐朝著名詩人杜工部杜甫曾在《曲江二首》裡面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是杜甫的憤激之言,是他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歲數上了六十稱之為“花甲”,上了七十,謂之“古稀”。

那麼為何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呢?曆史上,據考古學家對古墓中挖出來的骨骼的探究發現,中國古代的人均壽命普遍低于七十。筆者認為大概有兩方面原因。

為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中醫的總結,還是人生的感慨?

一、

醫療技術是人均壽命的決定因素

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但是古代的醫療技術和現代醫療技術相比,在效率上就差了一截。古代能夠聽說最震撼的外科手術可能就是華佗給關羽刮骨療傷了,更多的是通過湯藥、針劑等等進行調理。

是以,在整個中醫草藥史的發展上,很多病症其實是那些郎中沒有辦法診治的。

同時,古代的衛生條件不能保證,許多珍貴的藥材又很貴,遇上了重大疾病,很多人都隻能等死。這就直接導緻了人均壽命下降。

另一方面是做郎中的地位并不高,一般都是家族世代相傳的技藝,這樣很容易失傳。

而且這樣一個靠經驗和傳承下來的醫療技術,很難像現代醫學那樣量化記錄、流傳。

為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中醫的總結,還是人生的感慨?

此外,中國古代對禮教是十分重視的,這也讓很多婦女都沒有辦法得到及時的治療。

中國人常說的“三姑六婆”中就有“藥婆”、“穩婆”、“巫婆”,這九種職業其實是社會的底層職業,為人們所瞧不起。因為古代男女授受不親,郎中是不能進入女性閨房進行診治的,一般都是“藥婆”去進行診治或者“巫婆”去“施法”。生産期間,也是由“穩婆”去進行接生,但由于技術、器材、衛生條件等,導緻了很多産婦慘死在産床上。此類種種吃人的禮教,直接導緻了大部分婦女是不能接受及時的診斷治療的。

為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中醫的總結,還是人生的感慨?

二、

自然災害和戰争讓許多人年輕即逝

古時候的人們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遠不如今天,尤其是中國作為農耕社會,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直接讓他們或流離失所,或忍饑挨餓。兩千年來中國自然災害頻度直線增長,?增幅幾達15倍。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活動所緻。這一方面是戰争因素所造成的破壞,?從漢朝到清朝大小戰争無法計數;另一方面則是人們的墾殖所造成的破壞。

例如黃河流域,黃河在洪水期時常泛濫,讓周圍的百姓苦不堪言,曆代朝廷也經常撥款修繕,但加上貪官污吏的層層剝削,基本上這也成了一個曆史性的難題。

“人到七十古來稀”,中國古代由于醫療條件、醫德風範、社會因素、男女大防的禮教等等導緻了許多人生病了難以得到及時、正确的救治。另一方面,“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朝代興替、對外戰争、自然災害等等,也讓百姓命如草芥,早早離世。衛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