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成語故事(54)甚嚣塵上:一場“不情願”的戰争如何改變諸

國學成語,濃縮曆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這場“不情願”的戰争叫鄢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575年,敵對雙方是老對頭晉國和楚國,還有各自的盟國。

戰況報告:晉國再次擊敗楚國及其盟軍,俘獲楚公子茷,射瞎楚共王一隻眼,進一步鞏固了在中原地區的霸主地位。鄭國大将唐苟為保護國君鄭成公戰死沙場。晉國方面,射傷楚王的大将魏錡被神箭手養由基一箭射殺。

戰争後續:楚國方面,醉酒誤事的公子反自殺。晉國重臣士燮深感國政日非,憂慮而死。

戰争的深遠影響:晉楚兩國從此都相對衰弱,中原地區進入了久違的甯靜期。

還是孫武子那句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上)鄭國成了“牆頭草”

古往今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真正兵強馬壯、實力雄厚的大國往往不是戰争的始作俑者,反倒是一些不太入流的小國,為了自己的野心或者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連累大國不得不出兵幹預或者趁機混水摸魚,緻使戰火越燒越旺。

春秋時期的晉楚鄢陵之戰就是這樣一起戰争。

話說公元前580年,晉景公患病去世,他的兒子州蒲繼位,是為晉厲公。

次年夏五月,在宋國上卿華元的調停下,晉楚兩國在宋國西門之外締結和平條約,締約方還有晉國的盟友——鄭國。

但是鄭國很快就撕毀了停戰協定。

公元前577年8月,鄭國的大臣公子罕攻打楚國的盟友——許國,結果吃了敗仗。随後,鄭成公親自出馬,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求和。

公元576年3月,晉國和鄭國、魯國、齊國等七個國家在戚地結盟。

眼看晉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楚國坐不住了。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帶兵攻打“牆頭草”鄭國。

楚軍長驅直入占領了暴隧,随即又進攻衛國,達到首止。鄭國在抵抗楚軍的同時,派出子罕攻打楚國,占領新石。

此時的晉國則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政策。

公元前575年春天,見鄭國一時難以征服,楚共王采取了懷柔政策,從武城派公子成用汝陰的土田向鄭國求和。鄭國見利忘義,再次背叛晉國,鄭楚結盟。

與楚結盟後,鄭國并沒有消停,不久又派子罕帥兵伐宋,打敗宋軍。衛國為了讨得晉國歡心,則派兵伐鄭,占領鳴雁。

終于,晉厲公坐不住了,決定教訓一下鄭國,并派出郤犨向衛國和齊國借兵。

鄭國人一聽,頓時如冷水澆頭,慌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鄭國雖小,但軍事和戰略地位太重要了。

兩個“超級大國”的戰争,不可避免。

國學成語故事(54)甚嚣塵上:一場“不情願”的戰争如何改變諸

(中)知底就怕老鄉

話說公元前575年6月29日,月末之時,為“晦日”,當時有條約定俗成的規則“晦不行兵”,但楚國沒有理會這茬,趁天色未明,就在逼近晉軍大營的地方搶先布下陣勢,一時間人歡馬叫,早驚動了睡夢中的晉軍。

晉軍上下暗暗心驚,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已經不能像往常一樣擺出陣列,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大夥正焦慮不已,士燮(範文子)的兒子範匄(gai)跑來獻計說:“不用怕,請大帥下令牢牢守住營門,然後迅速填平井竈,咱們在軍中擺開陣勢,楚軍的計謀就落空了。”

見範匄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智謀,栾書非常高興,下令依計而行。但是範匄的老爸卻氣得胡子直翹,因為他自始至終不願意兩國交戰。

士燮抓起一隻長戈,邊追兒子邊罵:“國家的存亡,都是天意,你孩子家家的知道什麼?”衆人見狀連忙阻攔,範匄趁機逃脫。

楚共王直逼晉軍大營擺下陣列,自以為出其不意,晉軍必然驚慌大亂,但等了半天,對方卻沒有多少動靜,于是登上樓車眺望晉軍大營,身邊站立的是咱們的老相識——晉大夫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逃難到楚國後,被任命為太宰。

所謂“知底就怕老鄉”。以下是記載于《左傳》的一段對話,從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晉國的作戰規程。

楚王:晉兵馳騁,或左或右,這是為何?

伯州犁:在召集軍官。

楚王:這些人都聚集在中軍了。

伯州犁:這是在一起商議。

楚王:帷幕張開了。

伯州犁:這是在先君的神位前虔誠地占蔔。

楚王:帷幕撤除了。

伯州犁:将要釋出指令了。

楚王:喧鬧得厲害,塵土都起來了(甚嚣塵上)。

伯州犁:這是要填平井竈要擺開陣勢了。

楚王:都登上戰車了。将帥和車右都拿着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宣布号令。

楚王:他們要作戰嗎?

伯州犁:暫時還不知道。

楚王:晉軍都上了戰車,将帥和車右又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戰前的祈禱。

除此之外,伯州犁把晉厲公親兵的情況向楚共王一一報告。

與此同時,從晉國逃難到楚國的鬥越椒(見成語故事《狼子野心》)的兒子苗贲皇也站在晉厲公的旁邊,把楚共王親兵的情況向晉厲公報告。

戰鬥從早晨開始,黃昏時還未結束。雙方互有傷亡,但楚國損失較重,畢竟公子茷被俘,楚共王被射瞎了一隻眼。

但戰事一開,難以輕易收場,雙方各自厲兵秣馬,預備明日繼續交戰。

晉軍方面動起小心思,故意放跑了幾個楚軍俘虜,把晉軍方面的部署和作戰意志告訴了楚王。

晉人鬥志旺盛,加上還有盟軍趕來助戰,楚共王很憂慮,就派人叫中軍元帥子反商議進退之計。

但此時,子反被手下送來的好酒所誘惑,一時把持不住,喝得酩酊大醉。楚共王歎息說:“這是上天要我楚國失敗啊,不能再等了。”連夜帶兵逃走。

酒醒之後的子反自知其罪非輕,但是楚王卻沒有怪罪于他,反倒把罪過攬在了自己身上。但是令尹子重卻趁機落井下石,慫恿子反自殺謝罪,楚王派人前來勸阻,人還沒到,子反就自殺了。

其實,早在子反撕毀晉楚盟約之前,因年老緻仕的申叔時就預言說,子反将遭到災禍,因為他不守信用。

國學成語故事(54)甚嚣塵上:一場“不情願”的戰争如何改變諸

(下)士燮自求速死

鄢陵之戰,晉國大獲全勝,全國上下一派歡欣鼓舞的喜人景象,但是範文子卻憂心忡忡,從鄢陵回國後,就派人找來他的祝宗祈求自己早點死去。

衆人聽說後驚懼不已,問他何以出此下策,範文子歎息說:“咱們國君雖然年紀不大,但是驕橫奢侈,這次又戰勝了強大的楚國,更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這是上天增加他的毛病,我們晉國就要出禍亂了。你們要是真的愛惜我,就狠狠詛咒我,讓我快點死去,不要及于禍難,這也是範氏的福氣。”

公元前574年六月初九日,範文子病逝。

果不其然,從鄢陵回國不久,晉厲公就決定除掉全部的大夫們,而立自己的親信做大夫。

最先倒黴的是三郤(詳見前期故事《盜憎主人》)。

再後來,晉厲公被僥幸活下來的栾書等人殺死。

14歲的孫周繼任晉國國君,是為晉悼公。

晉悼公年輕有為,知人善任,短短幾年,晉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便獲得了極大提升。

隻是,令人難以釋懷的是,一些人需要靠早死而僥幸免于災難,這樣的國家強盛與否,又有多少意義呢?

國學經典欣賞:

六月,晉、楚遇于鄢陵……

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範匄趨進,曰:“塞井夷竈,陳于軍中,而疏行首。晉、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後。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軍中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蔔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将發命也。”“甚嚣,且塵上矣!”曰:“将塞井夷竈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

——《左傳 成公十六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