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劉備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因為《三國演義》而被國人所熟知。三國中的劉備,仿佛自己并沒有什麼本事,但是他一直“善于用人”。而且他不光“善于用人”,還“善于識人”。正是因為他有獨到的眼光,是以才會籠絡到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将,才會得到諸葛亮這樣的名臣相助!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但是有人認為,劉備一生在識人上有四大敗筆,因為他看錯了四個人。在這四個人中,第一個是他曾經的敵人呂布,第二個是劉表的兒子琮,第三個是他的兄弟關羽,第四個是他晚年最大的對手陸遜。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劉備與這四個人的情況。

一、錯信小人呂布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三英戰呂布。呂布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武力十分強悍的猛将,但是他的人品十分低劣,是一個喜歡亂認幹爹的牆頭草,外号“三姓家奴”。那麼,對于這種人,劉備錯信了他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公元195年,呂布面對曹操的強大攻勢,就想聯絡各方勢力來自保。于是,他找到了劉備。劉備在初平二年(公元191)的時候,還隻是平原縣的縣令。後來成為平原國相,領三千兵去救北海國。幾年之後,當劉備救援徐州時,手上就隻有“兵千餘人”了。呂布找到劉備時,劉備原本是不信他的,可能是出于缺乏人才的考慮,就把呂布留下來了。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沒想到的是,後來曹操打來,劉備前去迎戰。呂布卻在背後捅刀子,捉了劉備的妻子。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無家可歸,一路逃亡到海西,投靠了一個叫麋竺的富商才活了下來。這個時候的劉備,身邊還沒有諸葛亮,自己的人馬也不多,他也的确是因為錯信了呂布,搞得掉了一個根據地。但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功過得失,不能看一時之成敗,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

二、忽略草包劉琮

劉備于公元201年前後,投靠了荊州“大地主”劉表,而劉備一直對外聲稱自己是“漢家皇室後裔”,劉表也是正宗的皇室後裔,于是劉備就認了劉表當兄長,留在荊州結交各路豪傑,前後盤桓的時間有六七年之久。中間還去拜訪了諸葛亮,進行了著名的“隆中對”!

劉表為人“虛有其表,胸無大志”,劉備留在他麾下,隻是因為自己的羽翼不豐。本來在劉表死後,他可以暫時把荊州作為一個根據地來發展,但是沒想到劉表将家業傳給了次子劉琮。劉琮本來是劉表的次子,因為被母親蔡姬寵愛,是以越級當上了繼承人。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荊州。劉備駐軍在外,等他得知消息時,劉琮已經投降了。劉備不得已向江夏遁走,去投靠駐守江夏的劉琦(劉表長子),而當時有十萬百姓跟随劉備逃亡。劉備不忍心與劉琮為敵,就上演了著名的“攜民渡江”事件。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那麼劉琮是不是一個“草包”呢?《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攻打荊州之時,劉表原有的下屬都認為應該投降,但是劉琮還曾經想要反抗,不過都被他們勸阻了。史書沒有記錄劉琮的生卒年月,不過猜想他應該是一個毫無政治與軍事鬥争經驗的“孩子”,是以完全把投降的事怪到他頭上是不公允的。

《魏書》中說,劉表死前曾想讓劉備攝政,但是劉備自己“婉詞”拒絕了。劉備一來是想表達自己所為的“仁義”,二來也是在一定程度信任劉琮,認為他不會輕易抛棄父輩創下的基業。但是,劉備忽略了劉琮還隻是個“孩子”這一點,他根本沒有做主的能力!最終,荊州在赤壁之戰前落入了曹操之手!

三、

高估兄弟關羽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則著名的三國故事。在三國時期,荊州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劉備一生中發生過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與荊州有關系。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攜民渡江”事件,就是在劉琮投降送掉荊州後發生的。

關羽是劉備一生中最好的兄弟,他們相識于微末之時,一起戎馬半生,在刀山火海裡面走過來的。劉備信他、敬他,乃至一生中最後一次大敗仗,也是為了他才打的。最後因不能替他複仇,含恨而終。這一點我們後文會提到,這裡先不說,現在說一說他是怎麼高估了關羽的。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荊州這個地方,是三國交彙之處,曆來兵家必争。任何一方勢力占據了它,都可以有一番大的作為。是以,劉備在荊州的鎮守人選上也是煞費苦心。彼時,他不敢讓剛剛效力自己麾下的諸葛亮單獨鎮守,也不肯讓和他關系疏遠的将領來鎮守。于是,他思考再三,選擇了關羽。

然而,關羽這個人雖然作戰勇猛,但是“謀略不足”。可是,劉備并沒想到,這既是關羽的優點,又是他的緻命缺點。後來,關羽提兵攻打襄樊、水淹七軍,使得九州震動,曹操還一度想遷都,但是後面曹操回過神,聯合孫權給關羽形成了緻命一擊。最終,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在這個問題上,劉備既是高估了關羽,也是自己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三、低估對手陸遜

上文提到,劉備與關羽是生死之交,感情至深。關羽失掉荊州之後,劉備也沒怎麼他。後來關羽走麥城身死,劉備悲痛欲絕,非要親征東吳,替關羽複仇。于是,拉開了夷陵之戰的序幕。這一場大戰,是三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但是它沒能讓劉備如願複仇,反而讓一個叫陸遜的年輕人名垂青史。

劉備四大敗筆:錯信一小人,忽略一草包,高估一兄弟,低估一對手

陸遜是東吳一名年輕的軍事指揮家,在夷陵之戰前,鮮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公元221年7月,劉備率軍隊數萬人,率先占據了今湖北巴東地區,與東吳一番對陣之後,東吳大敗,急得孫權上書向曹操稱臣求和。随後陸遜上位,果斷實施防禦政策,讓吳軍退出了湖北的崇山峻嶺。

第二年正月,劉備的軍隊深入長江沿岸,結果卻采取了錯誤的紮營方式。在巫峽到夷陵一帶,共計長達數百裡的兩軍前線,紮了幾十個營寨,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再派軍趁亂前後夾擊,打得劉備大敗!這一戰,劉備完全低估了陸遜與東吳的實力,最終導緻慘敗。從此,蜀軍精銳折損,幾乎全軍覆沒。

結語

劉備一生中的四個敗筆,對其一生影響都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緻命的。同時,仔細推敲劉備的這是個敗筆,可以發現這些其實都出于人性中的弱點。收容呂布,隻是因為他手下缺乏強将,抱着僥幸的心理;忽略劉琮,則是他的假“仁義”害了他;輕信關羽,則是他耍了任人唯親的小聰明;低估陸遜,則是他自視甚高、驕傲自負的完美表現,與當初關羽輕視陸遜如出一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