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水浒傳》中,經常可以看到
魯智深、史進等一衆梁山好漢提及曾經投奔“老種經略相公”,或者以能去“老種經略相公”麾下效力為榮,言談之間充滿了敬佩。但是全書之中,此人一直都沒有正面出過場,比《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還要來得神秘。那麼,“老種經略相公”到底是一個人名,還是一個外号呢?
假如說他是一個人名,這名字未免太長了;假如說他是一個外号,那這外号也有些讓人不知所雲。于是我特地去查了一查,發現
原來“老種經略相公”是指北宋“種家軍”裡的名将種師道。
而《水浒傳》裡還提及到過一個
“小種經略相公”,就是種師道的兄弟種師中了。
一、詳解“老種經略相公”
“老種經略相公”,其實是“排序+姓氏+官職+敬稱”的一個稱謂組合。這裡的“種”,即是北宋名将種師道的姓氏。
種師道原來名叫種建中,為了避帝王諱,改名叫種師極,後來宋徽宗賜名“師道”。種師道原來在朝廷擔任文官,後來因為謀略出衆,改任武職。種師道在北宋抗擊西夏入侵的戰争中,取得了威名,受到皇帝的重用。因為曾經出任邊疆的“經略安撫使”,被世俗的人們尊稱為“經略相公”。
“經略”就是“經略安撫使”官職的縮寫,“相公”一詞是北宋的敬稱。
“相公”一詞,在近代一般是女性用來稱呼“丈夫”的。不過在古代的時候,比如我們看的一些戲曲節目中,也有稱呼普通讀書人為相公的。但是,事實上這個稱謂在元朝以前是不能随便用到普通人身上的。宋朝時,皇帝叫“官家”,宰相才叫“相公”,普通人不能随便僭用。
在《三言二拍》中有一則故事,名叫《拗相公飲恨半山堂》,這裡的“相公”就是指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的宰相,是以他的敬稱是“相公”沒問題。可是為什麼“經略安撫使”不是宰相,也要稱為“相公”呢?那是因為種師道和他的“種家軍”,在北宋時期的地位非常高。種師道和他弟弟種師中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是以《水浒傳》裡的人,把他和他的兄弟稱為“相公”完全沒有問題。
再來看一看這個“老”字,
“老”本身是一個敬詞,另外,“老”字在這裡也是用來把它和“小”進行差別的。
由于種師道的兄弟種師中,後來也擔任過“經略安撫使”。《水浒傳》裡為了差別他們兩個,就讓大家叫他弟弟“小種經略相公”了。
二、“種師道”和“種家軍”
種師道是北宋名将種世衡的孫子,種世衡一手帶出來的部隊被人稱為“種家軍”。“種家軍”中有“三種”,分别是種世衡的兒子種谔、孫子種師道和種師中。種谔、種師道和種師中這三個人,都曾經擔任過北宋邊境的“經略安撫使”。
照理說,種谔在三人中最年長,他才應該是“老種經略相公”。
但是由于《宋史》明确記載:“時師道春秋高,天下稱‘老種”。是以,這個“老種經略相公”就隻能是種師道。
宋朝是一個十分注重尊卑禮儀的朝代,
長幼有序,種師道既然是“老種”,“小種經略相公”,隻能是他的弟弟種師中。
種師道出身名門,文武全才。青年時代在原州當通判,因為得罪蔡京被貶職。沉寂十年之後,朝廷才再一次啟用他擔任軍職。後來他領兵抗擊西夏入侵,又跟随童貫出師征遼。智取敵酋,以少勝多;擷取牛羊馬匹無算,立下汗馬功勞。結果最後遭到童貫排擠、陷害,被朝廷勒令緻仕。
靖康元年,金兵舉兵南下,宋徽宗又想起種師道來了,于是急忙召他進京統兵,設法禦敵。
由于他年高德劭,當時舉國上下的人都十分敬重他,便稱他為“老種”。
可是,種師道力主抗金,宋欽宗等人卻力主“議和”,宋欽宗後來甚至還把主戰激烈的李綱關了起來。宋朝的百姓不知道種師道的情況如何,十分擔心,都跑到宮門前鬧事,希望能見到他。宋欽宗隻好放了李綱,又讓種師道出面去安撫百姓。
後來,宋欽宗還是割地賠款,打發了金國人。
種師道覺得應該乘金兵渡河的時候消滅他們,否則他們将來必定再犯。可是
宋
欽宗不願意聽他的話。還把他罷了官,軟禁起來。後來戰事又起,宋欽宗轉向“主戰”了
,禦史中丞許翰認為宋欽宗不該罷了種師道的官,要求見他一面。
宋欽宗卻說他老了,不中用。
許翰遠遠地見了種師道一面,問他破金兵的良策。
種師道授計:分兵結營、控地斷糧,敵可破。許翰請求欽宗讓種師道官複原職。欽宗表面上照辦,事實上不給他一兵一卒。
最後,因為朝廷軍事指揮上出現混亂,導緻種師道的弟弟種師中戰死太原。
種師道在前線觀察金兵的情形,預判金國大兵會南下,上書請求宋欽宗轉移到臨安躲避。大臣們卻說他這是怕死。
宋欽宗方面,一會兒主戰,一會兒主和,反複将種師道召回,導緻他憂憤過度病倒,于靖康元年十月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再說一下“小種經略相公”種師中之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種師中和姚古、張灏三人受到朝廷指派,兵分三路救太原之圍。種師中本來率先收複了壽陽,但是另兩支部隊沒有跟上,“種家軍”不敢孤軍深入,隻能就近紮營。當時金将完顔宗翰在山西大同避暑,他手下在大同附近放羊。
朝廷的秘探誤以為金人将要撤軍,火速上報。朝廷做出誤判,逼迫種師中立即進攻金兵大營。種師中明知不可為,但是軍令如山,不能不執行指令。
種師中部隊連夜輕裝上陣,同時通知姚古、張灏的部隊跟進,結果姚、張二人的軍隊臨陣退縮,讓種師中帶領的“種家軍”孤軍奮戰,最後飲恨疆場!
結語
《水浒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就是北宋名将種師道。
種師道壯年的時候伐西夏、征遼國,晚年也為了保衛宋朝憂慮而死。他的弟弟“小種經略相公”種師中,更是為國捐軀、飲恨疆場。種師道一心為了宋朝,最後卻憂憤而死,實在是讓人扼腕歎息。
就在種師道去世一個月後,金兵再度南下,發生了宋朝曆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靖康之恥”,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大量皇族成員、工匠藝人被俘。
對于這位宋朝名将,金兵将領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根據史料記載:汴梁城破以後,金兵将領很想去拜見一下種師道,可惜那時種師道已經去世。于是,金兵将領找到了種師道的侄兒種洌,并對種洌說:你的伯父種師道是一位難得的将才,如果你們皇帝能采納他的建議,宋朝也就不會敗得這麼慘,現在的宋朝應該明白種師道是個忠義之人了!
那時,宋欽宗萬分後悔:不聽種将軍之語,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場!
後來,種洌護送種師道的靈柩西歸,在路上碰到了疑惑打家劫舍的盜匪,本以為會遭遇一番血戰,結果這夥盜匪在得知是種師道的靈柩之後,齊刷刷地跪拜在地,向種師道的靈柩磕頭。最後不但沒有打劫種洌,反而是送其銀兩等物,讓他好好安葬這位一生為國為民的将軍!由此可以看出,
種師道和他弟弟種師中在北宋時就和後來的嶽飛一樣,都是盡忠報國的大英雄。
是以,
宋朝的百姓,尤其是武人,對種師道和他弟弟種師中是格外崇拜,很多人都以投效他們或者曾在他們的麾下效力而感到自豪,《水浒傳》中諸多好漢對他趨之若鹜也是如此,而這也是他們人格魅力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