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在《七律 長征》一詩中有一句“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句,那句中提到的烏蒙在什麼地方?當年是哪支紅軍部隊長征到達過這裡?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主席詩詞中的人文地理”之烏蒙。

烏蒙是烏蒙山的簡稱,它位于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山系呈東北——西南走向,是我國西南部雲貴高原上主要山脈之一。烏蒙山最高的山峰位于雲南境内的會澤縣南部,叫石岩尖,海拔3806米,雲南境内的烏蒙最高峰位于貴州畢節市赫章縣境内,叫韭菜坪,海拔2900米。
烏蒙山地區是一個廣闊的地區,它包括了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畢節市,雲南省曲靖市,雲南省昭通市。
早在唐代,在烏蒙山區生活一群“烏蠻族”部落,到了十一世紀,它逐漸強大起來,号稱“烏蒙部”。宋朝封這個部落的首領為“烏蒙王”。以後,曆代封建王朝都在雲南烏蒙王所在的地方設定“烏蒙路”、“烏蒙軍民府”等治所。烏蒙山也是以而得名,且沿用至今。
當年紅軍有兩支隊伍經過了烏蒙山區,一支是主席率領的第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過烏蒙山是在1935年4月;還有一支是賀龍率領的第二、六軍團。
1936年23月間,賀龍率紅二六軍團來到了烏蒙山區,在這個渺無人煙的大山之中與10個師的敵軍周旋了一個多月。在烏蒙大山之中,天寒地凍,糧食奇缺,敵人的包圍圈也越來越緊,可以回旋的地區越來越小。紅二、六軍團陷入了自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以來最艱險的境地。
在四面受威脅的緊急關頭,賀龍召集兩個軍團各師和部分團的幹部, 下達了秘密突圍的指令。決定從國民黨郭汝棟、樊嵩甫兩個縱隊之間的縫隙中突圍出去,同時要求部隊行動一定要十分隐蔽,不準點火,不準喧叫,馬蹄裹布,不準發出聲音;淩晨從敵夾縫中通過,即使被小股敵人發現也不準打槍,不準撿殲滅小股敵人的便宜,要極迅速地擺脫敵人。
1936年3月底,紅二、六軍團進占黔西南盤縣、亦資孔地區。至此,紅2、紅6軍團在烏蒙山輾轉近1個月,打破了國民黨軍重兵圍殲的計劃,繼續紅軍長征的程序。
烏蒙山現在成一處人們向往的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
延伸閱讀:
“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五嶺”,是指哪五幾個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