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AI新媒體量子位(QbitAI)
今年2月,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搞出了一款自動駕駛輪椅。該輪椅上配備三個雷射雷達傳感器,通過這些傳感器來繪制3D地圖,規劃路線,基本就是一台小型的無人車。當時這一項目的負責人Daniela Rus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這項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那些行動不便的人。
近日,TechCrunch的記者Brian Heater跑去MIT對這台自動駕駛輪椅進行了一次試駕。乘坐無人駕駛輪椅是種怎樣的體驗?量子位将他釋出的原文編譯如下:

在過去幾個月裡,CSAIL開發的自動駕駛輪椅已經成為MIT大廳裡一道常見的風景。這不僅是對實驗室工作的一個小廣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是個在真實世界場景下對輪椅進行測試的好機會。當學生們結伴而行、談笑風生或是低頭看手機時,他們行進的路線是不可預知的,碰撞随時有可能發生。
這種實際場景中的測試也是這台輪椅起初存在的理由。在大街上測試無人車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每當你要在現實世界中嘗試任何種類的無人駕駛技術,都不得不去面對一些繁文缛節,走若幹道回避不了的程式——特别是在波士頓這樣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附近的軍事基地或許是個進行測試的好地方,但與此同時,在将設計草圖變成兩噸重的移動鐵皮之前,研究者們仍然需要先以某種形式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一次提煉。自動駕駛輪椅是一種很好的過渡形态,能讓研究者們對于自己的想法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更快的更新。
“目前的研究其實是将這東西用作一個平台,但已經有人在讨論如何專門在這把輪椅上下功夫。”MIT機器人軟體工程師Thomas Balch說,“自加入CSAIL以來,我看到的很多研究都着眼于如何幫助殘障人士更輕松地解決問題。“
△ CSAIL無人駕駛輪椅的官方展示視訊
根據之前的報道,MIT在這台輪椅上挂了三台雷射雷達,型号和他們在全尺寸的無人車上所使用的雷射雷達一樣;與此同時,輪椅上還搭載了CSAIL早在2010年就開發出來的用在新加坡街道上的地圖技術。
安裝在輪椅頂部的系統會在其周圍的固定位置建立3D地圖——在目前的條件下,它要面對的是Frank Geary設計的史塔特中心的不規則牆體。
Balch和MIT的助理研究員Felix Naser給了我一次繞着史塔特中心大廳試乘輪椅的機會——我真是興奮壞了好嗎!
首先他們要繪制路徑的3D地圖,這得用上一個操作杆和輪椅頂上的裝備。這不是件特别一顆賽艇的事,就是直接從建築物的一邊拍到另一邊而已。拍完之後,路線就變成一些彩色的線條,顯示在扶手上的一台大号平闆電腦上。牆體是純黑色的,牆角看上去就是一些不同顔色的小點。室内的鳥瞰圖并不複雜,卻十分神奇。
如同你對一台電輪椅所期待的那樣,這趟試乘緩慢而平穩。當系統檢測到人的時候,它就會慢慢停下,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的路徑上繞着人走。這樣的過程每次要花費10到15秒。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問題的話,就是這套系統目前可能謹慎過度了,每遇上一個人就得停下。足夠的謹慎在一台輪椅上會是很好的品質,但你可能不希望它出現在自己的汽車上。
為了提供額外保護,拿着一個Xbox搖桿的Balch一直寸步不離地跟在後面,以便在必要情況下進行緊急刹車。這也提醒着我們,在研究者們能舒服地讓這些汽車真正擺脫人類駕駛員的操控之前,還有多少工作需要完成。像這樣低速、低影響的條件能為解決那些bug創造一個更為安全的環境。
一旦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完美的解決,這套系統有一天就能被用在醫院裡,來幫助運送那些病人。MIT正在和世界範圍内的一些醫院讨論可能的合作項目,但至少到現在為止,這一CSAIL無人車研究的分支還沒法實作真正的商業化應用。
【完】
本文作者:吳唯
原文釋出時間: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