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估算法也被稱作自上而下的估算,是一種通過比照已完成的類似項目的實際成本,去估算出新項目成本的方法。
類比估算法适合評估一些與曆史項目在應用領域、環境和複雜度方面相似的項目。其限制條件在于必須存在類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軟體開發系統,估算結果的精确度依賴于曆史項目資料的完整性、準确度以及現行項目與曆史項目的近似程度。
采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
a. 對以前項目規模和工作量的計量是正确的;
b. 至少有一個以前的項目的規模和新項目類似;
c. 新項目的開發周期、使用的開發方法、開發工具與以前項目的類似,而且開發人員的技能和經驗也不能與原。
類比法的基本步驟是:
1、整理出項目功能清單和實作每個功能的編碼行數;
2、辨別出每個功能清單與曆史項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别要注意曆史項目做得不夠的地。
方;(吃一塹,漲一智;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3、通過步驟1和2得出各個功能的估計值;
4、産生規模估計。
優點: 估計較為準确;
缺點:要依賴于實際經驗;必須要有類似的項目可供參考
采用類比法往往還要解決可重用代碼的估算問題。估計可重用代碼量的最好辦法就
是由程式員或系統分析員詳細地考查已存在的代碼,估算出新項目可重用的代碼中需重
新設計 的代碼百分比、需重新編碼或修改的代碼百分比以及需重新測試的代碼百分
比。根據這三個百 分比,可用下面的計算公式計算等價新代碼行:
等價代碼行 = [(重新設計% +重新編碼% +重新測試%)/3]× 已有代碼行
比如:有10,000行代碼,假定35%需要重新設計,55%需要重新編碼,75%需要重新測
試, 那麼其等價的代碼行可以計算為:
[(30% + 50% + 70%)/3]×10,000= 5,500 等價代碼行。
即:重用這10000代碼相當于編寫 5500代碼行的工作量。
版權
作者:靈動生活 郝憲玮
如果你認為此文章有用,請點選底端的【推薦】讓其他人也了解此文章,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