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巨人 | 中航材導航李傑:國内航行情報系統有望完全實作國産替代

小巨人 | 中航材導航李傑:國内航行情報系統有望完全實作國産替代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鄧軍一趟航班,從候機、登機、起飛、航行到降落,這個看似簡單的飛行過程,其背後需要融合情報資料、氣象資料、性能資料的空管航行情報綜合系統和航司航行情報綜合系統予以支撐。

曾幾何時,中國民航業的資訊化綜合水準長期落後于歐美發達地區,上述兩套系統在國内的市場長期被國際軟體資訊公司所壟斷。在近20年來,民航領域的相關技術,正在逐漸實作國産化替代。

其中,中航材導航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航材導航技術”)設計的空管航行情報核心管理系統、航司航行情報綜合系統,前者已經應用于民航空管局的日常航行業務中,後者則為國内21家航司提供服務。

這兩款産品的營運結果是,民航通行得以将以前2分鐘左右放行一架飛機,提升到現在1分鐘内放行4架飛機,大大提升了飛機起降的效率性和安全性,為航班的準點率以及安全運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它也因為在國内民航空管情報軟體開發和資料服務領域有着領先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進入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作為這家技術性企業的創始人兼總經理,李傑回顧中航材導航技術成立15年來的發展曆程,公司能夠取得如今的成績,重點在兩方面:對行業趨勢的準确判斷,以及企業在創新機制上的“試錯”空間。

不懂技術的企業家

2012年,在Quora上有個很火的文章問:“軟體開發中最常見的錯誤認識是什麼?”

有些人聲稱:一個優秀的軟體公司不可能是由一個不懂技術的人創立或者由一個不懂技術的人上司。

“如果讓我給自己打一個分數,滿分為一百分。我覺得隻能給自己打80分,剩下那20分差距,是因為我不懂技術。”在專訪過程中,李傑的一句坦誠讓人意外。

李傑如何上司一家技術性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中航材導航技術此前一次關鍵性的收購案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中航材導航技術的前身,是李傑在2006年創立的北京中白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白羽科技)。

成立6年後,中白羽科技公司的業務已經從創業初期的民航空管局情報軟體領域,陸續延伸到航空公司以及其它資料和性能領域。

其中,中白羽科技基于國内AR-INC424導航資料産品的研發成功,實作了國内導航資料與國外導航資料的融合,填補了當時國内産品的空白,并陸續應用于國内中等規模以上的航空公司。

此時的李傑,對技術的注重和渴望并沒有止步于ARINC424導航資料産品的成功研發,而是在尋求加強公司優勢的技術項目。

2013年,李傑渴望已久的機會終于來臨。

彼時,中白羽科技剛剛與投資方中國民航技術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增資成立“中航材導航技術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一家名為北京聯創佳圖科技公司(下稱“聯創佳圖”)的地圖制作項目和電子飛行包項目走進了李傑的視野。

李傑意識到,這兩個技術項目對公司未來的技術優勢、市場拓展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計劃通過項目收購的形式,完成對聯創佳圖的“聯姻”。

根據雙方協商,中航材導航技術以300萬元人民,兩年結清的方式,收購聯創佳圖的地圖制作項目;電子飛行包項目按營收分成,以3年為期限,中航材導航技術占77%,聯創佳圖占23%。

當時,中航材導航技術的内部對這個收購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很多員工不明白,為什麼在公司規模不大的情況下,要冒着風險花那麼多資金去收購這家技術公司的兩個項目。

但是,以李傑為首的管理團隊力排衆議,完成了中航材導航對聯創佳圖上述兩個項目的收購。這次收購的三年内電子飛行包項目合計營收3000多萬元,中航材導航技術劃轉給聯創佳圖700多萬元。最終,中航材導航技術為這次收購合計支付1000多萬元。

事後李傑回憶當時情形時感歎到:這個決定非常正确,它對公司後來的人才聚集、業務發展、産品創新以及市場拓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聯創佳圖的總經理王林軍如今成為了中航材導航技術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其帶領的技術團隊後來和從東航收購的一個IT團隊主攻技術創新,為公司後續産品的形成、更新疊代、擴大市場占用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中電子飛行包項目成為了現在公司業務的重要支撐——占公司每年總營收的30%,在國内市場的占有率分别超過70%;航司情報通告自動化系統,現在在國内市場的占有率分别超過90%。

經過三年研發并于2020年驗收的空管局航行情報核心管理(AIM)系統具有完全自我知識産權,實作了該系統的國産化。同時,該AIM系統還能夠與歐盟最新标準的系統資料進行互動對接。其中,AIXM5.1資料庫、時間片管理、全球唯一識别碼、地理資訊處理及存儲等更是填補了國内産品的空白。

随着中航材導航技術AIM系統的成功研發,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洲等國後,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AIM系統研發、建設經驗的國家,為我國自主研發下一代AIM系統積累了經驗,儲備了人才。

根據民航局釋出《2020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運輸航空公司64家、全行業持照機務人員 60335名。在2020年8月底,中國民航每日航班量超過1.3萬班,恢複到疫情前的九成。

截至2020年底,中航材導航技術的飛行員電子飛行包(EFB)已經服務于國内25家航司,超過32000名飛行員,每日保障航班數超過10000架次;航司航行情報綜合系統則服務于21家航司,每日保障航班數超過8000架次。

創新“試錯”資金不設限

根據李傑的判斷,目前空管航行情報、航司航行情報兩個市場的整體規模在10億元左右。疫情結束後,這個市場的整體規模每年将保持兩位數的增速。此外,目前東航、國航、南航等大型航司還在使用國外的一些産品。随着國産技術的發展,3-5年内,這些國外的産品可以逐漸被國内産品替代。

李傑預測,在未來資料化趨勢下,民航業的變革要以資料為基礎,通過規則、運算、人工智能搭建平台構架,形成客戶需要的新的解決方案。

這需要企業在技術和産品創新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優化治理結構、資金投入、知識産權歸屬、利益配置設定、評價導向等機制的設計。

早在中白羽科技成立之初,李傑就為公司确定了對标國外先進同類型産品,結合國内使用者需求實際,鼓勵技術團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針對客戶痛點、難點,研發新産品。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實踐和管理,一系列的探索少不了“試錯”。“對于創新‘試錯’項目資金,我對團隊沒有設定使用上限和範圍。”在李傑看來,企業創新要敢于試錯,企業負責人更是要對公司中層以下上司和員工在創新“試錯”方面予以足夠的信任,為他們營造好良好的容錯氛圍。

在創新項目評估過程中,李傑充分尊重兩位主管副總的意見,在研發預算方面,在合理合規的前提下,李傑更是對負責技術的副總充分放權,不做任何幹涉。2018-2020年,中航材導航技術的研發投入分别為1641萬、1271萬、1364萬。未來,公司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将達到年度營業收入的15-18%。

公司還對員工設定了專利獎,一旦創新項目實作了市場轉化,員工就能拿到相應的項目分成。此外,公司還記錄下員工日常的創新實踐,在年底的漲薪、評優、獎金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援。

然而,創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此前,中航材導航技術給國内一大型航空公司量身打造的一款電子手冊,盡管當時客戶也十分認可,但最終卻沒能中标。經過綜合評估後,李傑團隊對其進行了封存。半年後,西部一家航空公司看上了這款産品,但要求又和之前客戶的需求不一樣,需要重新研發。另外一款給國航研發的産品,當初預計最多3年内完成,結果最後變成了5年多,額外增加了新的成本投入。

但最終,這兩款産品都順利地實作了市場轉化。“産品創新,有時候就必須咬牙堅持。但前提是你不能死在這個風險之下。”李傑說,放棄失敗的産品,将成功的産品不斷再進行創新試驗,這是企業家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也是提升企業競争力的關鍵。

得益于公司團隊敏銳的市場觸角,穩健的項目評估,以及良好的創新研發氛圍,李傑透露,截至目前,公司創新研發項目的成功率達到了90%左右。

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速度和規模,李傑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他隻想認認真真的把每一款産品都打磨好。“目前我們公司的産品,在整個民航運作系統裡處于基礎位置。我們先把基礎資料和解決方案做好,然後逐漸發展,争取讓公司的産品在未來成為民航運作體系的骨幹産品。”李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