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大危害是什麼?據估計,許多患者會回答:關節腫脹疼痛!關節腫脹和疼痛确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但它們隻是類風濕危害的冰山一角。有些患者為了使關節感覺更好,一種疾病就利用了激素,緩解了關節腫脹的疼痛,但會面臨疾病的持續發展、荷爾蒙不良反應等諸多隐患!今天,趙醫生将帶大家看看濫用激素會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造成什麼危害!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2">葡萄糖皮質類固醇可以幫助患者長期控制疼痛嗎?</h1>
糖皮質激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作用是抗炎和免疫抑制,但免疫抑制作用與劑量的應用有關,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是罕見的,一般在嚴重全身症狀的情況下會使用,是以我們主要看它的抗炎作用。
糖皮質激素的抗炎機制相對清晰。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自身免疫異常導緻膜細胞發炎,發炎的膜細胞分泌磷脂酶A2,催化磷脂水解産生花生十二醇酸,花生十二烯酸在環氧酶(COX)的催化下産生發炎媒體前列腺素,糖皮質激素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達到抗炎作用。
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發炎浸潤滲出,使細胞間水腫消退,進而緩解關節腫脹疼痛。糖皮質激素起效快,通常在服用藥物的幾個小時内,關節疼痛得到緩解,關節僵硬減輕,大約1周後,關節腫脹疼痛可以顯着改善,1至2個月後病情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使用小劑量的葡萄糖皮質類固醇也有一定的延緩關節損傷的效果。
由于其即時的抗水腫和止痛作用,一些患者為了緩解疼痛,會服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希望能夠控制疼痛,更不用說藥物濫用的危害,其實葡萄糖皮質類固醇在控制疼痛方面并沒有長期的作用。
英國學者對定量激素系統治療對RA鎮痛藥效果的研究表明,口服糖皮質激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鎮痛作用,但效果在開始治療後的短期内最為明顯,給藥三個月後,可能無法達到臨床上顯着的鎮痛作用。換句話說,糖皮質激素的鎮痛作用随着用藥時間的延長而降低,并不總是幫助患者控制疼痛,需要其他藥物來幫助患者減輕長期疼痛!
<葡萄糖皮質類固醇>警惕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血管風險和骨質疏松症風險</h1>
糖皮質激素以其高水準的不良反應而聞名,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食欲肥厚,體重增加,滿月臉,水牛背,毛茸茸,痤瘡,斑塊,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出血,繼發感染,高血壓,糖尿病,無菌性骨壞死,骨質疏松症等。患者最擔心的有兩件事:
01 / 葡萄糖皮質類固醇的心血管風險
糖皮質激素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争議,可能與激素的劑量及其使用時間有關。它展現在三個方面:
一天劑量 - 一項美國研究表明,當激素的劑量≥5mg時,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而當激素的劑量為0至4mg時,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
累積劑量 - 當患者的累積激素劑量在前6個月内>751mg時,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當累積劑量較低時,風險沒有增加。
用藥時間 - 在前6個月内使用激素超過81天後,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而不超過81天的人的風險沒有增加。
在以前未使用激素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過去6個月和1年的激素日劑量≥5mg,更高的累積劑量和更長的用藥時間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強松≤4毫克/天,低累積劑量和短連續使用時間,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無關。
02 / 骨質疏松症和葡萄糖皮質類固醇骨折的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女性年齡在30~50歲之間,患者本身可能屬于骨質疏松症的高發人群,該病的影響會增加骨質疏松症的風險,使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會使骨骼變壞!
葡萄糖皮質類固醇繼發性骨質疏松症的原因包括:
直接損害骨細胞、骨細胞和骨折細胞功能,主要是骨形成缺陷;
導緻骨重建功能下降,骨微損傷後修複能力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和骨壞死;
導緻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過多,導緻繼發性甲狀旁腺多動症;
直接或間接拮抗腺體功能,抑制腺苷酮和生長激素的骨形成;
引起肌肉萎縮和肌肉無力,骨應力與骨骼形成減少一緻;
腸道中鈣吸收的減少和腎管的重吸收,以及負鈣平衡的出現促進了繼發性甲狀旁腺多動症。
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治療幾周後,骨量開始減少,最初幾個月骨質流失迅速,每年高達5%~15%,接受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1年以上,骨質疏松症發病率可達30%~50%。是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治療應做好骨密度監測工作,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鈣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松症。
最近的一項歐洲研究表明,目前口服小劑量的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治療(≤每天7.5毫克)與骨質疏松症骨折的總體風險幾乎沒有關系,但與臨床椎骨骨折的風險增加有關,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口服。是以,患者應更加小心使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特别注意一天的劑量。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9">應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以符合适應症并正确選擇藥物的類型和劑量</h1>
正确使用葡糖皮質類固醇,在控制患者健康時,一般符合以下條件,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葡糖皮質類固醇:
有嚴重的異常症狀,如血管炎,心肌炎,心液,間質性肺炎,中樞神經和眼部病變,Felti綜合征等。
當用其他藥物治療時,病情嚴重或更嚴重。
當慢效抗風濕藥物無效時,作為過渡性治療,當緩效藥物生效時,糖皮質激素逐漸減少。
有許多類型的葡萄糖皮質類固醇,并非所有類型都适合治療風濕病。
短效激素——天然激素,抗炎作用弱,作用時間短,主要用于腎上腺皮質絕緣的替代治療,包括可疏松、氫化的松樹。包括可可松,氫化松。
中性激素——以抗炎作用和半衰期為中心,比短效激素作用好,副作用小于長效激素,臨床上常用于風濕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療等治療,包括茴香、茴香、梅爾松、Quannaid等。
長效激素-抗炎作用強,效果長期,但不良反應也大,不适合長期用藥,一般作為臨時用藥,如過敏,封閉治療,包括替米松、吡唑嗪等。
适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使用中效激素,有些患者口服半酮來緩解疼痛,這實際上是一種激素濫用。
調查顯示,在有2年以上病史的患者中,長期不合理使用大劑量激素和長效激素的30%以上,一次不合理使用激素高達80%,這說明激素濫用是多麼普遍,對患者的危害不容忽視!
總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普通患者短期小劑量施用,在松弛蒿的情況下,日劑量應≤7.5mg,但如果可能的話,或盡早将劑量降至最低,甚至低至每天2.5mg。對于伴有嚴重伴随、肺或神經系統勞損的患者,請果斷使用這種高劑量。此外,在給予葡萄糖皮質類固醇期間,應監測患者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