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色列創業者:論科技創新,中國超越矽谷指日可待

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然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仍然還帶有極強的民族色彩偏見。

舉個例子:在矽谷,人們都會詢問全球最大的消費者市場中國何時會完全打開大門,徹底接受像蘋果、谷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然而中國的科技行業人士卻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中國的科技公司何時能瓦解西方市場?

在過去幾年,中國公司一直在大肆支出。它們開始在所有經濟行業投資或收購公司。目前,科技公司是中國投資者的第三大投資目标。但是矽谷的媒體卻傾向于認為中國投資者收購的目的是将西方的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比方說,當中國的公司參投Grindr(美國第一大同志社交應用)時,媒體的關注點都在中國同性社群約會應用的潛在市場,而大家卻鮮少關注到矽谷在日漸複制中國成功的産品(盡管這種戰略給市場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性)。

顯然,矽谷看待中國科技行業的觀點與行情不符。但是以色列看待中國科技行業的觀點卻大不相同。從20世紀90年代起,以色列在中國擴張計劃中搶占先機。

中國如今是以色列的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去年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易總額達到了110億美元(這對于以色列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該國的國内生産總值大約為3000億美元)。

過去,中國購買我們的科技是因為他們國内缺乏科技行業發展的能力。但現在情況不同以往。如今,中國正在開發它自己的技術并且努力将中國科技推向其他國家。

一位科技記者在最近通路中國後的報道中這樣寫道:現在是時候去停止尋找西方版的微信應用了。和任何一位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的人一樣,對此我十分贊同。

在我去中國的過程中,我曾經使用過微信來連接配接公共Wi-Fi進行身份驗證、支付飲食開銷、打車、訂車票、安排會面并且與朋友同僚聊天。

微信背後使用的技術确實非常出色,但從市場角度來說,這一應用的真正突破在于:它已經實作了數十個西方公司仍在努力達到的目标——即它将一系列的消費者服務集合在一個單一應用中并憑此赢得了市場佔有率。

當我前往矽谷的時候,移動支付的戰争才剛剛敲響。很多人紛紛發問:為什麼像Facebook、谷歌這樣的公司還沒有為支付市場選擇一個出色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個問題這樣問是不是會更好:為什麼騰訊擁有微信,但卻并沒有向美國推出它的解決方案?

坦白說,答案應該是微信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商業和營銷專業技能來和西方市場上像谷歌、Facebook一類的公司進行競争(有人會說:這就如同為什麼這些科技巨頭無法在中國市場勝出一樣)。

這其間存在文化隔閡,而單靠科技是無法消除它的。這是因為打破文化隔閡需要相關從業人員對當地獨特文化的了解。移動支付背後的技術是通用的,但想要像說服一個中國公民那樣去說服一個美國人去相信她的手機是她新的錢包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任務。

中國的企業團體逐漸開始将以色列看作是他們進軍西方市場的一個橋梁。過去幾十年來,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都取得了驚人的成果。是以,這使得兩國之間存在越來越多的共同之處。

不僅如此,以色列的科技行業都建立在國防部公共項目基礎上,這将為中國公司在處理自由市場與國家幹預之間的複雜關系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模型。

簡單來說,我們的技術發展方向相同,但是與中國相比,我們在美國開展業務的時間更長、也更成功。是以,美國、中國、以色列形成了全球技術三角。

我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經常說他們很欽佩以色列勇于嘗試的精神。當然,中國的企業可以雇傭當地的以色列人來獲得這種精神,許多中國公司也正是這樣做的。但收購往往是一個更快、更高效來縮小兩國文化差距的方式,這是因為收購方可以獲得一個已經成功了的公司以及随之附帶的當地技能和知識。

這些年來到以色列的中國人并不單單想學習我們的工程師和開發者,他們還想知道我們的銷售和營銷團隊是如何與歐洲、美國做生意的。畢竟,以色列和中國之間的交易總額為110億美元,但我們每年與美國交易的總額卻達到了450億美元。

考慮到我們當地市場的規模确實不大,以色列的企業家總是不得不考慮将技術出口到全球市場的可能性。如今,我們正在積極與中國的合夥夥伴進行技術上的合作。

作為技術領先者,中國的崛起帶來的一個可預見的副産物就是“繁榮往往會帶來過高的估值”。中國科技行業的基礎非常堅實,但是估值過高意味着中國需要尋求海外發展機遇,特别是在以色列。

畢竟,對于像以色列這樣的小國來說,擁有如此高比例的獨角獸公司确實有些令人難以置信。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以色列人在矽谷也有過創企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經曆。這一切都隻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企業選擇色列作為進軍西方市場的想法。

在接下來的這些年,中國投資者将會發現他們渴望獲得的發展,以色列就能為他們提供。但從長遠看來,這些投資将會取代“所有技術都要圍繞矽谷發展”的思想。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那麼世界都将這樣看待中國科技行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平等參與對話的競争者和合作者,它将為全球創新對話帶來獨特的屬性。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