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一文學|湖城萬州|梅萬林專欄

作者:七一網
七一文學|湖城萬州|梅萬林專欄

辦公樓窗外的江風徐徐吹過,還沁着三角梅的味道;氈帽山上的銀燕起起落落,滿載着三峽兒女來來往往;眼前鋪藍天,頂上浮白雲,林間的薄霧似細紗,像極了電影中天上人間的場景,而身旁呢,居然是綠水環繞!這就是我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湖城萬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早上上班,我都要提前至少二十分鐘來到位于長江南岸的辦公室,站在7樓的窗前眺望,左邊是詩仙李白吟詩之地太白岩,右邊是兼具濃厚道教與佛教韻味的都曆山,正對面則是三國劉備屯兵和萬州守将領兵抗元的天生城。在它們的腳下,是橫跨一公裡多寬、無法辨清來水和去水的萬州平湖。

偌大的湖水,碧藍如玉,煙波渺渺,讓人總也看不厭、看不夠。每當這時,我的心裡總會湧起情不自禁的惬意,有時會記起張若虛“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的句子,有時會記起範仲淹“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句子。然而,和很多萬州人一樣,我最喜歡吟誦的還是《水調歌頭·遊泳》中的詩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不用說,你也已經猜到,這裡的平湖,其實就是三峽工程蓄水之後在三峽庫區形成的巨大水體。這樣的水體,曆史上從來不曾有過。湖水那麼清,那麼藍,在長江曆史上也從來不曾有過。在萬州曆史上,長江水體的常年水位線多在90米左右,即使百年不遇的洪水暴發,也不過百米出頭。如今,它卻硬生生地漲到了175米的高度。想想吧,直直的80多米的水體一下子突兀而起,那是什麼樣的震撼!過去的江水肆掠咆哮,而如今它卻非常溫順地、第一次按照人們的意志,讓它流則流,讓它卧則卧,聚而成湖,如安靜的女子,僅僅在萬州的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周長20多公裡的巨型湖泊,水域面積比4個西湖還要大。正因為此,原來的山城萬州、江城萬州,也一下子羽化為湖城萬州了。這還不算,以萬州平湖為中心,南北濱江大道為環線,小小的山城萬州,居然也從此進入了從來不可想象的環城時代。

平湖的水,綠得沁人心脾,而更讓萬州人賞心悅目的則是平湖兩岸盤根錯節的黃葛樹。高大挺拔、倚石競勢、根深葉茂、獨木成林,這是庫區黃葛樹最顯著的特點。萬州人對黃葛樹的情結與生俱來,房前屋後、十字路口、古道阡陌,往往都挺立着一顆顆郁郁蔥蔥的黃葛樹。無論是他鄉遊子,還是遷離故土,黃葛樹永遠是萬州人心中最美麗的鄉愁。學校的文學社舉辦詩會,首選地點便是黃葛樹下,連當地報紙的副刊也命名為《黃葛樹》,從這裡甚至還走出了一些全國知名的作家呢。

百萬移民搬遷的時候,遠離故土的人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門前的那棵黃葛樹,紛紛在樹下合影留念。無論走到哪裡,黃葛樹就是移民的根,黃葛樹是萬州人的難舍情懷。有的移民甯願舍棄一些家什,也要帶走一棵小黃葛樹苗,移栽他鄉,從此命名為“思鄉樹”。城市的管理者們深深懂得市民對黃葛樹的這份依依不舍之情,在移民銷号的攻堅時刻,盡管時間緊迫,也依然将黃葛樹懸挂于心,不僅将它們一一移栽到南北濱江大道旁,而且細心地為淹沒線下的這批“特殊移民”一一編号,記錄在案。當高峽平湖成為現實之後,市政部門又聯合當地媒體,查閱了每一棵移栽後的黃葛樹檔案,并且按照編号,制作成精美的卡片一一挂在樹上,友善市民尋找到來自自家門前的那顆黃葛樹。同時還面向社會專門征集有關黃葛樹的故事,設立獎項,請市民參與。一時間,大街小巷流淌着市民們濃濃的溫馨故事。很多市民不僅尋找到了自家老屋旁的黃葛樹,還寫出了優美感人的文章。黃葛樹成了市民心中無處不在的鄉愁。三峽著名作家向求緯早已兒孫滿堂,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項保留内容便是帶領全家老少到黃葛樹下照一張合影照,相繼撰寫了《一棵百年黃葛樹,一家三代不了情》等文章發表。本地一位年輕作者以《黃葛樹找到了》為題,寫出了一篇街道幹部為返家探親的外遷移民尋找黃葛樹的感人故事,還在市裡舉辦的演講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行走在萬州城區,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花壇裡,枝繁葉茂的黃葛樹下,一條條健碩的黃葛樹根,猶如瀑布一般,或漫過,或穿過,甚至已把花壇鑲邊的石條悉數包裹其中,使之成了黃葛樹的一部分。黃葛樹不僅見證着湖城萬州的曆史變遷,也感染了很多外地來萬的遊客,在一顆顆黃葛樹下久久不忍離去。

江水變為湖水,江城變為湖城,萬州人的生活方式正在一天天發生深刻的變化。放眼望去,以“平湖”冠名的招牌,如平湖技校、平湖書畫院、平湖印社、平湖影視基地等等,鱗次栉比。陽光明媚之時,平湖是情侶們拍攝婚紗照的最佳取景地。每逢休閑時光,“到江南去”則是市民的必然選擇。親朋好友前來,萬州人最樂意推薦的第一個旅遊目的地就是濱江環湖遊。

遠處的山,如黛;近處的水,如綢。面對滿湖綠水,即使是一個老萬州人,外出多年歸來,也一時難以分辨哪是上遊,哪是下遊。

如果說“滿城都是江景房”是平湖帶給萬州人的最大欣慰,那麼,從移民遷建完成和湖城呈現之時,萬州人就已經開始圍繞着湖水做起文章來了,通過為湖水注入更多的文化、旅遊元素,打造三峽庫區生态涵養示範區典範,進而實作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母親河保護目标。漲水之初,“到江邊去看水”是萬州人茶餘飯後的水生活;水滿之時,“到萬州區看海”則成了最新的流行語。萬州古十景如金島印浮、石琴響雪、蛾眉碛月和岑洞水簾等,已經永沉江底,城市周邊的九座山頭卻已納入規劃,将依次建立山頂公園。175,本來是一個數字,代表三峽水庫蓄水的最高高度,但在萬州,175卻并不隻是一個數字,它代表的是耿直,是爽快,是圓滿。三五好友相聚之時,酒杯一端,說道:滿上,再來一個175!在萬州,幹杯已經被175所代替。每年立冬之際,萬州的冬泳愛好者都會選擇從已被淹沒的南門口橫渡,舉行見證175米蓄水的誓師活動,來自川、陝、鄂、渝、湘、黔、桂等地的愛好者紛紛前來參加遊泳友誼賽。攝影發燒友圍繞平湖舉辦攝影比賽,美術學院确定湖城萬州為學生寫生基地,文藝部門組織的各類藝術家們前來采風絡繹不絕。交通部門專門開通了濱江環湖大巴,運作路線約30公裡,單邊行駛時間70分鐘左右。重慶三峽學院體育系的學生更是把這裡當成了課堂。來自全國各地的環湖自行車比賽、平湖垂釣賽等也次第舉辦。而為了保護一江清水,園林勞工正在為環城時代的平湖鑲嵌花邊——沿線栽種三角梅。清漂船在湖裡往來如梭,有“清漂王之稱”的清漂隊隊長劉古軍還是以獲得了第五屆母親河獎。

皓月當空,當你和戀人手挽手在江邊流連,甚至還在回憶湖水第一次一毫米一厘米地漲上來的時刻,也可以遙望詩和遠方。

在萬州方言中,有的人發音時“h”“f”不分,“湖城萬州”往往被念成“福城萬州”。看來,當驚世界殊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七一文學|湖城萬州|梅萬林專欄

來源:七一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