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一文学|湖城万州|梅万林专栏

作者:七一网
七一文学|湖城万州|梅万林专栏

办公楼窗外的江风徐徐吹过,还沁着三角梅的味道;毡帽山上的银燕起起落落,满载着三峡儿女来来往往;眼前铺蓝天,顶上浮白云,林间的薄雾似细纱,像极了电影中天上人间的场景,而身旁呢,居然是绿水环绕!这就是我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湖城万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早上上班,我都要提前至少二十分钟来到位于长江南岸的办公室,站在7楼的窗前眺望,左边是诗仙李白吟诗之地太白岩,右边是兼具浓厚道教与佛教韵味的都历山,正对面则是三国刘备屯兵和万州守将领兵抗元的天生城。在它们的脚下,是横跨一公里多宽、无法辨清来水和去水的万州平湖。

偌大的湖水,碧蓝如玉,烟波渺渺,让人总也看不厌、看不够。每当这时,我的心里总会涌起情不自禁的惬意,有时会记起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有时会记起范仲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句子。然而,和很多万州人一样,我最喜欢吟诵的还是《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不用说,你也已经猜到,这里的平湖,其实就是三峡工程蓄水之后在三峡库区形成的巨大水体。这样的水体,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湖水那么清,那么蓝,在长江历史上也从来不曾有过。在万州历史上,长江水体的常年水位线多在90米左右,即使百年不遇的洪水暴发,也不过百米出头。如今,它却硬生生地涨到了175米的高度。想想吧,直直的80多米的水体一下子突兀而起,那是什么样的震撼!过去的江水肆掠咆哮,而如今它却非常温顺地、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志,让它流则流,让它卧则卧,聚而成湖,如安静的女子,仅仅在万州的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周长20多公里的巨型湖泊,水域面积比4个西湖还要大。正因为此,原来的山城万州、江城万州,也一下子羽化为湖城万州了。这还不算,以万州平湖为中心,南北滨江大道为环线,小小的山城万州,居然也从此进入了从来不可想象的环城时代。

平湖的水,绿得沁人心脾,而更让万州人赏心悦目的则是平湖两岸盘根错节的黄葛树。高大挺拔、倚石竞势、根深叶茂、独木成林,这是库区黄葛树最显著的特点。万州人对黄葛树的情结与生俱来,房前屋后、十字路口、古道阡陌,往往都挺立着一颗颗郁郁葱葱的黄葛树。无论是他乡游子,还是迁离故土,黄葛树永远是万州人心中最美丽的乡愁。学校的文学社举办诗会,首选地点便是黄葛树下,连当地报纸的副刊也命名为《黄葛树》,从这里甚至还走出了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呢。

百万移民搬迁的时候,远离故土的人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门前的那棵黄葛树,纷纷在树下合影留念。无论走到哪里,黄葛树就是移民的根,黄葛树是万州人的难舍情怀。有的移民宁愿舍弃一些家什,也要带走一棵小黄葛树苗,移栽他乡,从此命名为“思乡树”。城市的管理者们深深懂得市民对黄葛树的这份依依不舍之情,在移民销号的攻坚时刻,尽管时间紧迫,也依然将黄葛树悬挂于心,不仅将它们一一移栽到南北滨江大道旁,而且细心地为淹没线下的这批“特殊移民”一一编号,记录在案。当高峡平湖成为现实之后,市政部门又联合当地媒体,查阅了每一棵移栽后的黄葛树档案,并且按照编号,制作成精美的卡片一一挂在树上,方便市民寻找到来自自家门前的那颗黄葛树。同时还面向社会专门征集有关黄葛树的故事,设立奖项,请市民参与。一时间,大街小巷流淌着市民们浓浓的温馨故事。很多市民不仅寻找到了自家老屋旁的黄葛树,还写出了优美感人的文章。黄葛树成了市民心中无处不在的乡愁。三峡著名作家向求纬早已儿孙满堂,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保留内容便是带领全家老少到黄葛树下照一张合影照,相继撰写了《一棵百年黄葛树,一家三代不了情》等文章发表。本地一位年轻作者以《黄葛树找到了》为题,写出了一篇街道干部为返家探亲的外迁移民寻找黄葛树的感人故事,还在市里举办的演讲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行走在万州城区,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花坛里,枝繁叶茂的黄葛树下,一条条健硕的黄葛树根,犹如瀑布一般,或漫过,或穿过,甚至已把花坛镶边的石条悉数包裹其中,使之成了黄葛树的一部分。黄葛树不仅见证着湖城万州的历史变迁,也感染了很多外地来万的游客,在一颗颗黄葛树下久久不忍离去。

江水变为湖水,江城变为湖城,万州人的生活方式正在一天天发生深刻的变化。放眼望去,以“平湖”冠名的招牌,如平湖技校、平湖书画院、平湖印社、平湖影视基地等等,鳞次栉比。阳光明媚之时,平湖是情侣们拍摄婚纱照的最佳取景地。每逢休闲时光,“到江南去”则是市民的必然选择。亲朋好友前来,万州人最乐意推荐的第一个旅游目的地就是滨江环湖游。

远处的山,如黛;近处的水,如绸。面对满湖绿水,即使是一个老万州人,外出多年归来,也一时难以分辨哪是上游,哪是下游。

如果说“满城都是江景房”是平湖带给万州人的最大欣慰,那么,从移民迁建完成和湖城呈现之时,万州人就已经开始围绕着湖水做起文章来了,通过为湖水注入更多的文化、旅游元素,打造三峡库区生态涵养示范区典范,从而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母亲河保护目标。涨水之初,“到江边去看水”是万州人茶余饭后的水生活;水满之时,“到万州区看海”则成了最新的流行语。万州古十景如金岛印浮、石琴响雪、蛾眉碛月和岑洞水帘等,已经永沉江底,城市周边的九座山头却已纳入规划,将依次建立山顶公园。175,本来是一个数字,代表三峡水库蓄水的最高高度,但在万州,175却并不只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的是耿直,是爽快,是圆满。三五好友相聚之时,酒杯一端,说道:满上,再来一个175!在万州,干杯已经被175所代替。每年立冬之际,万州的冬泳爱好者都会选择从已被淹没的南门口横渡,举行见证175米蓄水的誓师活动,来自川、陕、鄂、渝、湘、黔、桂等地的爱好者纷纷前来参加游泳友谊赛。摄影发烧友围绕平湖举办摄影比赛,美术学院确定湖城万州为学生写生基地,文艺部门组织的各类艺术家们前来采风络绎不绝。交通部门专门开通了滨江环湖大巴,运行路线约30公里,单边行驶时间70分钟左右。重庆三峡学院体育系的学生更是把这里当成了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的环湖自行车比赛、平湖垂钓赛等也次第举办。而为了保护一江清水,园林工人正在为环城时代的平湖镶嵌花边——沿线栽种三角梅。清漂船在湖里往来如梭,有“清漂王之称”的清漂队队长刘古军还因此获得了第五届母亲河奖。

皓月当空,当你和恋人手挽手在江边流连,甚至还在回忆湖水第一次一毫米一厘米地涨上来的时刻,也可以遥望诗和远方。

在万州方言中,有的人发音时“h”“f”不分,“湖城万州”往往被念成“福城万州”。看来,当惊世界殊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七一文学|湖城万州|梅万林专栏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