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瑞琴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一是要讀書,二是要革命,三是不要纏腳。”
這是盧德銘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的一句話。盧德銘所說的“瑞琴”,名叫顔瑞琴,她是盧德銘的未婚妻。盧德銘和顔瑞琴在十多歲的時候,雙方父母就訂下這門親事。不過,由于盧德銘長期在外面幹革命工作,是以他和顔瑞琴并沒有正式拜堂成親。

盧德銘半身像
盧德銘,1905年6月出生在四川宜賓縣獅子灣(今自貢市民主村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盧德銘的父親盧安炳,是一個明事理的讀書人,他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以,盧德銘自幼就被送到私塾讀書,緊接着又讀國小堂,并在16歲的時候考入成都公學。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父親盧安炳為盧德銘安排了一門親事。女方顔瑞琴與盧德銘年紀相仿,而且兩家門當戶對,雙方父母都非常滿意這門娃娃親。可是,盧德銘卻心中略有不滿,因為顔瑞琴是一位沒有讀過書的舊式女子。然而,在父母之命大于天的舊社會,盧德銘也隻能無奈接受。
在成都公學讀書期間,盧德銘在同學們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先進的革命思想,心中慢慢産生鬥争和反抗意識。那時候的盧德銘年齡雖小,但是卻非常關心時事,他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以及軍閥連年混戰的現實局面強烈不滿,并且認為要想打倒列強、鏟除軍閥,隻有靠槍杆子才行。
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盧德銘下定決心投筆從戎,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可是,盧德銘知道父親盧安炳是絕不會同意自己這麼做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舊觀念還非常普遍,盧安炳根本不願兒子去讀軍校。這該怎麼辦呢?
盧德銘回到老鄉,循序漸進式地勸說父親,他從軍閥當道、列強橫行、民不聊生說起,最後說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志從軍,報效國家。盧安炳聽完之後連連點頭,他終于明白了兒子的志向和抱負,便點頭同意了。後來,盧安炳經常對家人說:“老幺(盧德銘)有見識、有抱負、有出息!”
盧德銘故居
1924年春節過後,盧德銘踏上了南下廣州之路,并如願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二期學員。在黃埔軍校讀書期間,盧德銘表現非常優異,而且還加入了黨組織。有一次,孫中山先生來黃埔軍校視察,蔣介石特意向孫中山先生介紹了盧德銘的出色表現。當時,孫中山先生非常滿意地誇獎道:“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孫中山先生對盧德銘的高度贊許,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黃埔軍校。根據聶榮臻元帥後來回憶:“盧德銘同志在黃埔軍校時,就是共産黨員,表現比較好,這是肯定的。”畢業之後,盧德銘留校擔任政治部組織科科員,不久又被任命為東征學生軍偵探長。從這時起,盧德銘正式開啟了其短暫、輝煌的軍事生涯。
在東征陳炯明的戰鬥中,膽大心細的盧德銘先後數次化裝潛入陳炯明的軍隊中,成功偵察了大量軍事情報,嶄露頭角。1925年11月,盧德銘被派到葉挺獨立團工作,出任獨立團第2營第4連連長。在北伐戰争中,盧德銘所在獨立團進入湖南境内,與北洋軍閥吳佩孚作戰,并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在攻打攸縣之時,盧德銘在沒有得到上級的指令的情況下,主動把握戰機,率領第4連乘勝追擊敵人,進一步擴大了戰果。當時,葉挺對盧德銘稱贊不已,他曾經說:“戰功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們的每次戰鬥,都是得力于你們。比如攸縣的占領,就是第4連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
後來,在攻打汀泗橋和賀勝橋的關鍵戰鬥中,盧德銘更是指揮果斷、身先士卒,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由于戰功突出,盧德銘很快升任獨立團第2營營長,不久又調任第1營營長。1927年3月,葉挺獨立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第73團,盧德銘接替許繼慎擔任團參謀長,率部駐紮在武昌南湖。
盧德銘劇照
也就是在此期間,盧德銘給父親寫了一封家信。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盧德銘對多年未見的未婚妻顔瑞琴,提了三個要求——要讀書、要革命、不要纏腳。可以說,盧德銘對未婚妻顔瑞琴還是非常牽挂的,當時他也打算着盡快回到家裡與顔瑞琴拜堂成親。
在得知未婚夫盧德銘的情況之後,顔瑞琴開心極了,她發誓要等盧德銘回來迎娶自己。同時,顔瑞琴也按照盧德銘提出的要求,解開了裹腳布并開始讀書識字。可是,顔瑞琴滿懷期盼地在家裡苦苦等待,最終并沒有将未婚夫盧德銘等回來,因為盧德銘莫名其妙“消失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之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的盧德銘,計劃率領部隊參加著名的南昌起義。可是,當盧德銘率部趕到奉新縣城的時候,才知起義部隊已經向南轉移。盧德銘不得不改變原計劃,打算帶領部隊轉移到修水縣城進行休整。
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南昌起義部隊缺乏軍事人才,盧德銘奉命離開警衛團,準備南下與起義部隊會合。在離開警衛團之時,盧德銘慷慨激昂地對将士們說:“同志們,我暫時離開,是服從革命的需要。大家一定要團結一緻,共同對敵,儲存好咱們這支隊伍,這是革命的基礎力量,要時刻聽從黨的召喚。”
盧德銘在修水縣城留下整整一個團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這是他對革命作出的一次關鍵性突出貢獻。後來,這個警衛團改編為第1團,參加了著名的秋收起義。當然,這是後話了。話說回來,盧德銘離開警衛團之後,冒着沿途盤查的風險,安全地趕到了長沙,準備坐火車去武漢尋找黨組織。
就在此時,盧德銘接到了新任務——重返警衛團,參加秋收起義,并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就這樣,盧德銘又越過重重封鎖盤查,傳回到了警衛團駐地——修水縣城。盧德銘回來了,整個部隊精神振奮,一片歡騰。為了籌備發起秋收起義,盧德銘讓人趕制出一百面繡有鐮刀、斧頭的工農革命軍軍旗,以及大量的紅袖章。
此時,毛主席也以特派員的身份,與盧德銘一起積極準備組織發動秋收起義。在湖南萍鄉張家灣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毛主席和盧德銘研究确定了秋收起義的軍事行動、部隊編制和進軍路線,并将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由毛主席擔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由盧德銘擔任總指揮。
1927年9月9日,著名的秋收起義爆發了!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盧德銘親自率領起義部隊第1團(原來的警衛團)從修水縣城西門出發,經杭口、馬坳,到渣津一帶宿營。第二天,盧德銘指揮第1團攻下朱溪廠,随即越過修水和平江的邊界,緊接着又攻下了龍門廠。
秋收起義劇照
後來,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并派人通知參加起義的3個團,迅速到浏陽文家市會師。在接到通知之後,盧德銘克服種種困難,團結指揮第1團将士們于9月19日趕到了文家市。這一天晚上,毛主席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共同研究起義部隊的下一步行動。
在此過程中,盧德銘堅決地站在毛主席一邊,支援毛主席“向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進軍”的正确主張。當時,盧德銘當着衆人的面說:“毛委員的意見,我完全贊成。這是個英明的決策……向井岡山進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儲存和壯大革命力量,向反動派開展更有力的進攻。”
因為盧德銘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具有決策權力,再加上他在部隊中的威望非常高,是以當盧德銘投了贊成票之後,大家都紛紛舉手表示同意。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盧德銘的卓識遠見。9月20日清晨,起義部隊3個團在經過動員之後,開始向位于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開進。
9月23日早晨,起義部隊沿着蘆溪河,經徐家山、斜陡頭,爬坡上山進入山口岩。這時候,毛主席跟随前衛部隊行動,盧德銘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師部居中,後衛部隊是蘇先駿指揮的第3團。在通過山口岩的時候,第3團被追擊而來的敵人包圍了,形勢非常危急。
聽見後面的槍炮聲,盧德銘感覺到大事不妙。為了救出第3團的将士們,他不顧阻攔,親自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傳回來接應。在一場惡戰過後,第3團最終成功突破了重圍。然而,在戰鬥的過程中,身先士卒的盧德銘,卻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右胸部,壯烈犧牲在了将士們的面前,年僅22歲。
噩耗傳來之後,毛主席悲痛萬分,并哀歎道:“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當時形勢緊迫,将士們将盧德銘的遺體交由當地農民周仁榜,妥善掩埋在他家屋後的小土坎茶樹下。由于周仁榜并不知道盧德銘的身份,是以直到50年後,盧德銘烈士的遺體才被找到。
盧德銘烈士年僅22歲壯烈犧牲,曆史和人民至今依然銘記着他在革命鬥争中留下的那濃墨重彩的一筆,絕不會忘記他在革命道路轉折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讓我們向盧德銘烈士緻以崇高的敬意!人民永遠緬懷盧德銘烈士!盧德銘烈士的崇高精神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
話說回來。早在大革命失敗之後,盧德銘擔任警衛團團長的時候,他就為家人的安全考慮,斷絕了和家人的一切聯系。盧德銘在寫給家人的最後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現因時局轉變,為了不連累家庭,今後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
自從接到盧德銘的這封信,家人們就憂心忡忡,祈禱盧德銘能夠平安歸來。未婚妻顔瑞琴更是整日以淚洗面,精神恍惚,她的内心在呼喚:“(盧)德銘、(盧)德銘,你可一定要平安回來啊!我還等着你迎娶我呢!我已經學會讀書識字了,也不裹腳了!我等着你帶我走革命道路呢!你千萬不能食言啊!”
冬去春來,年複一年。未婚妻顔瑞琴再也沒有接到盧德銘的來信,家人們四處打聽也沒有盧德銘的任何消息,一個大活人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轉眼間,未婚妻顔瑞琴已經30多歲了,盧德銘的家人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且覺得有愧于顔家。
是以,盧德銘的家人們主動勸說顔瑞琴:“不要再等了,或許盧德銘已經不在人世了!你和盧德銘沒有正式拜堂成親,不用受這份罪,趁着年齡還不是很大,要不重新找合适的人嫁了吧!”最初,顔瑞琴根本不同意,她發誓要等盧德銘平安回來,她願意就這麼一直等下去。
可是,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環境中,顔瑞琴漸漸承受不起他人異樣的眼光。望着父母一臉愁容的樣子,顔瑞琴的心猶如刀絞一般。十幾年過去了,未婚夫盧德銘連半點音訊都沒有,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呢!顔瑞琴想過死,可是一想到年邁的父母,她就有點不忍心。
最後,顔瑞琴妥協了,30多歲的她無奈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最終嫁作他人婦!然而,上天好像是在故意捉弄顔瑞琴,結婚十年之後,她的丈夫就病死了,她還是孤苦伶仃地一個人生活。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就到了1949年,此時距離盧德銘最後一封來信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盧德銘的家鄉已經迎來了解放。
當人民軍隊入城的時候,顔瑞琴擠在熱鬧的人群中,她拉住挨個走過的戰士們,打聽盧德銘的消息。年輕的戰士們根本不知道盧德銘是誰?他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在一次次詢問,一次次絕望之後,顔瑞琴的心都要碎了,她再也沒有勇氣去打聽了,她覺得盧德銘或許真的已經不在人世了。
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中央專門派人到四川尋找盧德銘烈士的親屬。此時,顔瑞琴已經年過六旬,自從丈夫病死之後,她就沒有再改嫁。有一天,顔瑞琴的一個侄孫,領着一群從業人員來到了顔瑞琴老人的家。在說明來意之後,顔瑞琴老人内心悲痛不已,她苦苦等待了幾十年,等來的卻是盧德銘早已去世的消息。
為了确認身份無誤,從業人員還拿出一張舊照片,遞到顔瑞琴老人的面前。顔瑞琴老人接過照片之後,一眼就認出了這張集體照上面的盧德銘。這張舊照片,是盧德銘在黃埔軍校讀書期間照的集體照,照片上的盧德銘是那麼地年輕,是那麼地英俊帥氣,這讓顔瑞琴老人恍如隔世。
看着看着,顔瑞琴老人“哇”地放聲大哭,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看着這幅場景,從業人員紛紛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得知當年的未婚夫盧德銘是為革命而壯烈犧牲的,顔瑞琴老人釋然了,念及和盧德銘的種種過往,她滿意地笑了:“(盧)德銘做了他想做的事,我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
2000年,顔瑞琴老人已經年近九旬,晚年生活安詳平靜。有一次,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顔瑞琴老人用顫顫巍巍的手,從床鋪枕頭底下掏出了兩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張是盧德銘的單人照,另一張則是盧德銘在黃埔軍校的集體照。這兩張照片一直陪伴着顔瑞琴老人,直到她離開人世。
盧德銘戎裝像
如今,在盧德銘烈士的家鄉——四川自貢市,修建有盧德銘烈士紀念碑、盧德銘烈士戎裝半身塑像,另外還有由自貢市第33中學改名的“自貢市德銘中學”。在盧德銘烈士犧牲的地方——湖南萍鄉市蘆溪區上埠鎮山口岩,專門修建有盧德銘烈士陵園。讓我們向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