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Hank的無線802.11學習筆記--2

802.11 組網模式:

<b>1,Ad hoc--------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整個網絡中,沒有AP.</b>

全部網絡結構是一個full mesh的結構,

限制:适合無線終端少于3台的環境使用,

優點:節約投資,不需要額外的AP投資。

缺點:組網模式死闆而複雜,而限制了網絡規模.

<b>2, 單BSS----------這是最常見的家用模式.</b>

<b>3, 如果是多個BSS的話,而且又是SSID一樣的情況下,那就形成了一個ESS.</b>

最常見的情景就是機場,酒店.還有一些大型的公共場所,就連一些大點的咖啡店也是ESS的模式.

<b>關于無線的工作模式。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無線隻能工作在半雙工,可是為什麼呢?是什麼樣的工作機制導緻了這樣的結果?</b>

我們都知道以太網是CSMA/CD. ----------後面的CD是沖突檢測.

而無線的CSMA/CA---------是沖突避免。

這就是無線有以太的差別。正是這個差別導緻了無線隻能工作在半雙工的情況。

這個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間隔時間,如果這個時候信道沒有被占用,那麼需要發送資料的用戶端,有一個随機的倒數時間,如果過了間隔時間以後,還沒有人用這個信道,那麼最先用車道的就是間隔時間最小的。

但是這個分布式間隔時間是會被記錄的。如果上一次我是10s,你已經等了3秒,下次的話會從7秒繼續倒數...

真浪費啊.....

就是這個分布式随機間隔等待時間,導緻了實際理論的實體傳輸速率和TCP資料船速速率的不比對,是以這個是因為工作機制CSMA/CA造成的,而不是廠商故意作假的東西.

下面再細化一下MAC層的工作内容:

ACK----無線網絡的掉包幾率比有線網絡大得多。因為空氣作為傳輸媒體,我就是在家開個微波爐打個饅頭都有可能要掉包....就是因為2.4Ghz信道受到了幹擾。那麼這裡ACK的功能就如何确認接收方收到了封包....

例如:ICMP包,對于有線網絡來說,就是一個ICMP request,然後一個ICMP ECHO.

對于無線網絡來說,除了正常的ICMP request和ECHO,協商是這樣的:

我暈,畫醜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無線網絡中,每發出去一個封包,對端都得回一個ACK表明我收到了。至于回應什麼封包是根據協定來說的,和這個ACK是沒有關系的。

<b>當一個使用者接入到AP的時候,至少要經曆2個步驟才能連接配接到AP的網絡中去。</b>

<b>1, 認證 2, 關聯</b>

<b>首先通過Beacon幀發現AP的SSID.</b>

<b>完了就是認證階段:</b>

<b>對于Open system,其實就是不認證,但是封包還是要進行互動.因為是明文的。</b>

<b>與共享密鑰,這個不說了,和IPSEC的差不多...</b>

<b>認證完了以後,就是連接配接,就是所說的關聯:</b>

<b>這裡一種是普通的關聯過程,Association request with SSID, 完了,給一個response, 開始傳輸資料。</b>

<b>還有一種,也就是在ESS裡面會用到的,叫漫遊中的關聯.</b>

<b>如果新AP的信号比舊AP信号強,那麼會自動的連接配接到新AP.</b>

<b>但是在那個瞬間,實際上STA有兩個上行鍊路.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漫遊過程中他不會掉包。</b>

<b>因為,是先連接配接新AP,通路可以用的時候,再斷掉舊AP.</b>

<b>而不是先斷開舊AP再去連接配接新AP.</b>

<b></b>

<b>本文轉自 hny2000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361531/957220</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