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秘書長張旭光教授,在《張旭光談“醜書”》一文中說,當代書法之是以被指是“醜書”,是兩個審美原因造成的。
一是識讀制約着審美,二是審美經驗或眼界不夠。
01
識讀制約審美
張教授認為,大衆對書法的認知還停留在能不能認識的階段,停留在先認識了,才會考慮寫得好不好的階段。
然而,當代書法并未停留在這個階段,現在是以視覺沖擊為主,文字認讀為輔。
也就是說,大衆的審美受到固有認知的限制,不能接受認知之外的東西,是以不認識的書法一概視為醜書。
張教授的這個觀點,邏輯性沒問題。
為什麼?
這就好比北方人不吃蛇和老鼠,南方人吃;南方人不吃生蔥生蒜,北方人吃。各自都認為彼此的食物不能吃,誰也接受不了誰。
如果把當代書法比作蛇和老鼠,那麼大衆就是北方人,如果把當代書法比作生蔥生蒜,那麼大衆就是南方人。
是以,識讀制約了審美,進而認為看不懂的書法就是醜書,邏輯無誤。
02
審美經驗或眼界不夠
張教授認為,有些人隻看過唐楷,沒見過魏碑和其他書體,别人寫個唐楷之外的字型,就說人家是醜書。
然而,中國書法有多種字型,是多元化的,并非隻有一種美。
另外,一件書法的美醜,不能光用那一刻的眼光看,還要調動以往的審美經驗,與之聯合起來,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一個正确的審美判斷。
書法是有門檻的,說誰誰誰是醜書的人,基本都沒有進入書法的門檻。
因為沒見過,審美經驗和眼界不夠,是以認為是醜書。
張教授的第二觀點與第一觀點差不多,都是因為認知中沒有,邏輯上都是沒有問題的。
二者有互相的因果關系:
因為大衆的審美受制約,是以導緻審美經驗和眼界不夠;
因為大衆的審美經驗和眼界不夠,是以導緻審美受制約。
邏輯沒有問題,是否意味着觀點正确呢?
導緻當代書法被指是“醜書”的原因,又究竟是不是兩個審美?
歡迎大家一起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