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故事家# 1987年,天津漢沽的高家堡村開始搞海上運輸,由一條80馬力的機帆船,拖拽上6條風船進行拉毛石運輸,起始點是從海河閘到秦皇島。
那個年代,木質漁業船較多,機帆船還很少,分110馬力、上海80和天津動力三個檔次。高家堡村有一條較為先進的 80馬力的機帆船,船長是40多歲的高廷彬。

那天,他們剛裝好幾十噸重的毛石(俗稱石頭),就收到天氣預報,說海上将有五六級大風。既然有風,他們不敢怠慢,計劃晚上六點出發,轉天下午四五點即可到秦皇島。晚上九點,他們的一拉溜船,逶迤着剛到大清河一帶,風頭就到了。
高船長突然發現天空出現了幾片黑雲彩,像幾頭黑豬在天上飄。漁諺說:黑豬過河,大雨瓢潑 。于是,他喊:大家注意,來天頭了!
話音未落,狂風挾着大雨就到了。雖然每條船上都苫着帆布,但一經風雨立刻增加了載重量,加上風浪太大,他們返條打頭的機帆船再也拖不動後邊的六條船,且随時都有沉沒的危險。于是,隻好解開了拖拽的纜繩,各自逃生。
機帆船由機器作為動力,有三個人在艙裡負責機器運轉,他們管機器叫車,于是就依次叫大車、二車和三車。三車那天是高景師,20多歲,第一次上機帆船就搪上了天氣,不免有些害怕。
這時風浪更大了,一個大浪剛過去,又一個大浪就壓過來,船像一隻小瓢,被狂風一會兒摁進海裡,一會兒又浮上海面,船上根本站不住人,大浪頻頻,形成了渾船埋。為了活命,高船長下了兩道死令:一是八個人都要拴上繩子,一頭固定在船上,一頭綁在腰上。防止掉下海去。二是為減少重兩,準備以最快的速度往海裡扔掉毛石。
扔毛石也不是瞎扔,而是要在小船浮上海面的一刹那,從船頭開始扔,然後是船中和船尾的石頭。于是,船上的八個人踉踉跄跄地挪到船頭,站穩腳根,看準備時機,飛快地動手扔毛石。
那天,高景師是三車,負責開機器。但他看到生死攸關,于是将動力閘一把拉到頭,飛快地爬出艙口,也加入了扔毛石的行列。于是船體的煙筒突突地噴出了道道黑煙,在黑暗中疾速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經過大家的一番苦幹,十幾噸的毛石被扔進了大海,船體一下減輕了負載,露出了吃水線。
高船長一看,立即喊停。因為船體也需要一定的重載,船太輕了也不行的。
正當人們長舒一口氣的時候,忽然感覺船像是擱淺了。高景師探頭一看,一股股沙子揚了他一臉。随即聽到螺旋槳葉子發出瘆人“咔咔”的響聲,他們離岸上太近了,導緻船底觸地,螺旋槳被打壞了。
這可怎麼辦?
高船長站在船上,望着黑乎乎的海面也無計可施。何況他還擔心其它六條船的安全。天亮後,其它6條船也陸續趕到了,他們也是靈機一動扔掉了船上的毛石,才轉危為安。
天色大亮後,他們上岸買來螺旋槳安上,轉天傳回漢沽。這次海上運輸沒賺到一分錢,還賠進了幾千塊的油錢。好在風浪再大,人船平安!
漁家人就是這樣,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臨危不懼,才度過了一道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