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 | 京釀館

德國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 | 京釀館

位于德國北部城市盧布明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終端。圖/新華社

據報道,歐洲大陸目前正深陷于能源危機之中,而德國依舊準備在今年年底前關閉其幾乎一半的核電産能,這無疑将給歐洲電網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冬季缺電又缺暖

德國屬于西歐海洋向大陸過渡的氣候,冬季寒冷而潮濕,取暖壓力很大。不僅如此,作為歐盟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德國擁有龐大的鋼鐵、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産業,這些能源密集型企業關乎萬千德國人就業,也關乎德國的經濟景氣、民生幸福和社會安定。由于新冠疫情肆虐不已,2021年德國的冬天格外“寒冷”,能源安全自然也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

偏偏在這個格外“寒冷”的冬天,德國出現了二戰後未有過的能源危機。聖誕假期前夕,德國電價飙升至每兆瓦431歐元。與此同時,德國的能源消耗卻因家庭用電、取暖等生活性需求而有所回升。

面對能源短缺、電價飙升,通常的應對手段是向市場投放能源戰略儲備,而德國目前最重要的供電、取暖能源是天然氣,這意味着德國政府應盡快釋放天然氣戰略儲備。

然而,這幾乎做不到。12月的最後10天開始時,德國戰略天然氣存儲容量比已跌落至前所未有的低點——57%。這比荷蘭(41%)奧地利(37%)等某些鄰國要好一些,但作為人口大國和制造業大國的德國而言,這樣的天然氣存儲容量比是十分危險的。

通常情況下,如此低的數值會在1月下旬因企業陸續開工而出現。而12月生産低谷出現這樣的數值,則意味着一旦開工量反彈,能源危機将雪上加霜。

要命的是,補充這些能源缺口也可望而不可即。能源最充裕的歐盟鄰國——法國,為應付2022年選舉臨時“關停檢修”了兩座核電站,以滿足其“綠色能源标準”(核電占比不超過五成)。這對法國供電、供暖影響有限,卻斬斷了德國“跨境借電”的出路。

德國的天然氣供應主要依賴俄羅斯,但其押注的“北溪-2”項目前途未蔔。加上烏克蘭局勢危機四伏,其他天然氣供應國和無所不在的金融杠杆趁火打劫,讓國際市場的液化天然氣變得奇貨可居。

凡此種種,足以讓剛剛上台的朔爾茨總理及其上司下的聯合政府頭疼不已。即便勉強熬過年前難關,節後又不得不陷入“保生活用電還是保工業生産”的兩難境地。事實上,德國的工業停電業已開始,而生活、取暖用電也警燈高懸,岌岌可危。

減排措施讓形勢更加嚴峻

這一切都其來有自。就在能源危機的關鍵當口,德國宣布關閉其6座核電站中的3座,這意味着德國将減少4吉瓦(1吉瓦=10億瓦=1000兆瓦=1百萬千瓦)可靠的能源生産能力。10年前,德國有17座核電站,核電研發、生産能力在歐盟範圍内僅次于法國。

這甚至還不是“争議決策”的全部。德國政府已明确宣布,将在2022年底把僅存的最後3座核電站全部關閉,進而實作核電的清零。

這一切都源自默克爾政府時啟動的“綠色能源”替代計劃:2024年煤電發電量減少16%,2038年淘汰煤電,2050年淘汰核能。而剛剛上台的左翼聯合政府,則在素以“激進環保主義”著稱的綠黨推動下,将這一“綠色戰略”層層加碼,即2022年全部淘汰核能,2026年禁止在建立住宅中使用任何燃油類供暖系統,2030年全部淘汰煤電。

默克爾原本不贊成取消核電,希望德國像法國那樣,将核電列為“綠色無碳能源”主力品種。她希望,幾座較新核電站能“站好最後一班崗”,為“綠色能源”的成熟争取寶貴時間,繼而試圖推動“北溪-2”管道建設,引入進口天然氣進行“對沖”。

這一切都在左翼聯合政府上台後變了。新政府不但把煤電、核電提前結束,甚至也開始減少天然氣的使用。按照新政府的計劃,德國應在2040年全面“戒除”天然氣,實作“完全的能源綠色化”。新政府的目标,是在2030年将德國碳排放減少65%,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80%。屆時共計40吉瓦核電和煤電将被“強行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風能和太陽能。

這意味着朔爾茨政府在未來10年裡,每個星期都要安裝30台風力渦輪發電機(2021年的速率不過是每周8台),同時每年新增15吉瓦太陽能光伏容量,而到目前為止,2021年德國僅新增了5.8吉瓦。這讓許多環保人士也覺得步子未免邁得過急過大。

2021年的冬季異常寒冷,這勢必導緻能源需求繼續增加。而同期能源市場價格扶搖直上,這無疑加劇了德國能源危機的“殺傷力”。在此背景下,德國左翼聯合政府的減排“壯舉”,無疑是火上澆油。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危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