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19年,上海畫家徐悲鴻赴法國留學,學習油畫;此後,劉海粟、林風眠、潘玉良、顔文樑、吳大羽、常玉、陳抱一、關紫蘭等藝術家先後去日本、歐洲學習西畫,學成回滬帶來新的畫種,還将油畫這門藝術傳播到全國各地……可以說,上海是我國近代史上油畫的發祥地及創作中心,名家輩出,留下大批名作。改革開放時期,上海油畫進一步中西融合、多元發展。
如何進一步探索展現這門藝術的時代風采?“跨界時代——上海油畫集錦”展覽在常德藝廊開幕,将展至2022年1月10日,共展出上海12位代表性油畫家創作的12幅油畫作品,呈現了多姿多彩的風格和技法,作者包括方世聰、夏葆元、申凡、李向陽、谌孝安、孫良、陳偉德、陳川、韓巨良、殷雄、薛松、田忠泉等。
多位藝術家談到,跨界發展是藝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展示了美以及創造美的多元手法。這批展品海派特色明顯,比如陳偉德《上海弄堂》,勾勒了一條從烏魯木齊南路通往安亭路的弄堂。“平時散步的時候常會走過,粗大的梧桐樹應該有近百年的曆史了,和弄堂的老洋房一起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從大馬路拐進弄堂似乎一下子進入另一個世界,這裡安靜詳和,任四季變換,彷佛時光仍停留在百年前的上海。”
谌孝安《夏日裡》也洋溢着煙火氣息,他擅長描繪家鄉那些街邊最常見的景象,從中寄托自身濃濃的鄉愁與思念,在平淡中寄寓一片深情,帶來美的享受。
除了街頭巷尾的風貌,也有人物表情的定格。比如殷雄的《肖像》作品,畫中人物是來自四川的“新上海人”。由于是第一次做模特,她表情略顯緊張,坐姿也僵硬,連同膝上外套和手包,帶有一種“旅人”的氣息。
還有作品通過繪畫傳遞對文明程序的思考,比如韓巨良談及《德國2C-3Z蒸汽火車》的靈感初衷,“動力機械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現代化有此發端,機械美感本身使審美擴大範圍,蒸汽機車出現的160年來是工業文明開始标志,它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召喚我去表達,設計圖紙在視覺上傳達了一種點、線、面的圖象基本語言,發現了這一語言的現代審美價值,我就去表達。”
“繪畫是什麼?我隻知道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繪畫曾經是我的風筝,我的飯碗,也曾是我的戀人,我的酒盅。現在,它是我的卧榻。攀爬了大半輩子,原來躺平了很美。平安。平實。平和。平靜。”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向陽如是寄語。
據悉,展覽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主辦,千彩書坊、上海問花藝術工作室協辦。長青文化專項基金成立三年多來,已主辦40餘場文化藝術類公益活動,緻力于推動海派當代藝術。長期項目是在毗鄰闵行區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創想600”内設長青藝術空間,定期展覽海派國畫和西畫,供社會各界參觀。
圖檔來源:展覽方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衛中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