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早在1919年,上海画家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此后,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颜文樑、吴大羽、常玉、陈抱一、关紫兰等艺术家先后去日本、欧洲学习西画,学成回沪带来新的画种,还将油画这门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可以说,上海是我国近代史上油画的发祥地及创作中心,名家辈出,留下大批名作。改革开放时期,上海油画进一步中西融合、多元发展。

如何进一步探索展现这门艺术的时代风采?“跨界时代——上海油画集锦”展览在常德艺廊开幕,将展至2022年1月10日,共展出上海12位代表性油画家创作的12幅油画作品,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风格和技法,作者包括方世聪、夏葆元、申凡、李向阳、谌孝安、孙良、陈伟德、陈川、韩巨良、殷雄、薛松、田忠泉等。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多位艺术家谈到,跨界发展是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美以及创造美的多元手法。这批展品海派特色明显,比如陈伟德《上海弄堂》,勾勒了一条从乌鲁木齐南路通往安亭路的弄堂。“平时散步的时候常会走过,粗大的梧桐树应该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和弄堂的老洋房一起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从大马路拐进弄堂似乎一下子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安静详和,任四季变换,彷佛时光仍停留在百年前的上海。”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谌孝安《夏日里》也洋溢着烟火气息,他擅长描绘家乡那些街边最常见的景象,从中寄托自身浓浓的乡愁与思念,在平淡中寄寓一片深情,带来美的享受。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除了街头巷尾的风貌,也有人物表情的定格。比如殷雄的《肖像》作品,画中人物是来自四川的“新上海人”。由于是第一次做模特,她表情略显紧张,坐姿也僵硬,连同膝上外套和手包,带有一种“旅人”的气息。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还有作品通过绘画传递对文明进程的思考,比如韩巨良谈及《德国2C-3Z蒸汽火车》的灵感初衷,“动力机械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现代化有此发端,机械美感本身使审美扩大范围,蒸汽机车出现的160年来是工业文明开始标志,它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召唤我去表达,设计图纸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点、线、面的图象基本语言,发现了这一语言的现代审美价值,我就去表达。”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绘画是什么?我只知道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绘画曾经是我的风筝,我的饭碗,也曾是我的恋人,我的酒盅。现在,它是我的卧榻。攀爬了大半辈子,原来躺平了很美。平安。平实。平和。平静。”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向阳如是寄语。

从上海弄堂到新上海人,海派油画探索跨界多元表达

据悉,展览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长青文化专项基金主办,千彩书坊、上海问花艺术工作室协办。长青文化专项基金成立三年多来,已主办40余场文化艺术类公益活动,致力于推动海派当代艺术。长期项目是在毗邻闵行区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创想600”内设长青艺术空间,定期展览海派国画和西画,供社会各界参观。

图片来源:展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