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突發奇想整理一下組裝桌上型電腦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硬體基礎知識,僅供參考

本文内容主要參考B站Up主——喵喵折App的科普内容整理而成,非常良心的Up,推薦需要攢機的小夥伴關注一波

部分内容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了解以及推薦,僅供參考

處理器 CPU

盒裝:帶包裝、說明書和官方标配散熱器(有的處理器官方不标配散熱器是以沒有),有保障,安心

散片:隻有CPU,可能為二手,比盒裝便宜200-300左右,一般可以通過CPU兩側是否有壓痕判斷手否是二手

核心數相當于醫院中醫生的人數,線程數相當于每個醫生的助手數量,一個醫生配一個助手就是單核心單線程,多個醫生并且每個醫生配多個助手就是多核心+超線程技術,顯然後者效率更高

現在的CPU基本上都有超線程技術,正常情況下,4核CPU算正常水準,6核CPU算高端(打遊戲使用基本上足夠了),8核及以上适用于對生産力要求較高的情況

頻率相當于醫生大腦的運轉速度,預設頻率就是正常工作量下醫生大腦的運轉速度,睿頻就是在病人較多的情況下醫生的大腦運轉速度,而所謂超頻就是在醫生新冠疫情這種條件下高強度工作時大腦的運轉速度

頻率越高,大型3A表現越好,Intel就是因為頻率比較高是以大型3A表現較好

架構可以簡單了解為這所醫院的結構設計和醫療裝置,一般情況下采用新架構設計的CPU效率更高,而較新一代的CPU會采用較新的設計架構,是以可以遵循買新不買舊的原則進行篩選

處理器一級緩存的作用相當于醫生身邊的醫療用品,如體溫計、常用藥物等,非常友善,擷取緩存中内容的速度非常快,二級緩存相當于需要用到的藥物需要去樓層醫療物品存儲倉庫取,而三級緩存相當于前兩者中都沒有,需要去醫院的總醫療物品存儲室去取(記憶體相當于要去别的更加進階的醫院中去取了)

一般來說買新不買舊

需求

推薦

女生使用

自帶核顯的入門CPU更合适

大型3A

Intel I5、I7、I9

網遊、生産力(渲染、剪視訊等)

AMD R5、R7、R9

綜合成本效益

目前來看AMD更高

說了這麼多不如一張圖實在,建議直接看圖選擇,搜評測視訊看性能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桌面CPU性能參考:桌面CPU性能天梯圖

主機闆

注意選擇的主機闆晶片組、插槽需要和CPU相容,可以在确定CPU後查詢CPU插槽類型和支援的晶片組對主機闆進行篩選

隻要CPU插槽相容就一定相容,隻不過舊晶片組的性能不如新晶片組,插槽類型太多,這裡就不再說明了,主要根據晶片組進行說明

一般來說,主機闆的主晶片組是根據CPU的代數确定的,比如某個晶片組支援哪一代CPU

AMD在主機闆相容性這方面做的比較好,某些CPU的插槽類型能向上相容更高代的CPU,這也是AMD戰未來說法的一個原因(另一個是AMD的顯示卡在未來的驅動更新優化後性能可能變得更強)

對于同一代的CPU來說,主晶片組根據本代的CPU等級也會進行等級的劃分,大緻可以分為頂級、高端、中端、入門,如下表所示:

CPU等級

推薦晶片組等級标志位(首選、次選)

頂級 Intel I9 XE、X

X*

高端 Intel I7 *、I9 *(不帶X或XE)

Z、B

中端 Intel I5 *

B、Z

入門 Intel I3 *、奔騰 *

H、B

頂級 AMD THREADRAPPER

TRX*

高端 AMD R7、R9

X、B

中端 AMD R5

B、X

入門 AMD R3

A、B

注意事項: 頂級和入門級别的主晶片組分别隻相容同代頂級和入門級處理器,例如 Intel X* 晶片組隻支援本代CPU中的I9 *XE或 *X系列處理器,并不支援I7、I5或其他低等級處理器 除頂級和入門級别的晶片組固定了CPU的選擇之外,其他等級的晶片組可以選擇對應等級的CPU或者更低等級的CPU以擷取極緻的CPU性能(超頻等)(雖然低等級主機闆也能相容高等級的CPU但不建議這樣搭配) 對于英特爾的企業級處理器至強(XEON)和比較老的AMD推土機系列這裡就不做推薦了

主要分為三種:

E-ATX

加強型,适用于多路顯示卡交火等對接口需求非常多的情況,用料多,價格昂貴,推薦使用全塔式或開放式機箱

ATX

标準型,比較豐富的接口,價格較貴,推薦中塔式機箱

M-ATX

緊湊型,提供的接口普通消費者完全夠用,比較推薦,推薦中塔式機箱

ITX

小型闆,對于便攜性要求較高的,推薦ITX機箱,小型機箱

沒有什麼大坑,一般情況下根據CPU的等級選擇對應等級的主機闆即可

RGB、極限超頻、追求極緻性能、外觀、想體驗被打的感覺

華碩ROG;微星MEG GODLIKE

成本效益、外觀

微星MAG 迫擊炮

成本效益、RGB

華碩TUF 重炮手

恕我直言,其他品牌都是垃圾

顯示卡

空氣

建議直接看圖選擇,搜評測視訊看性能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桌面顯示卡性能參考:桌面顯示卡性能天梯圖

固态硬碟 SSD

存儲顆粒分為三種類型:

SLC(Single)

存儲顆粒的每個存儲單元隻存1bit資料,大部分固态的顆粒

MLC(Multi)

存儲顆粒的每個存儲單元存2bit資料,兩者之間

TLC(Triple)

存儲顆粒的每個存儲單元存3bit資料,損耗大,壽命短

能自主生産記憶體顆粒的廠家:

Intel、三星、鎂光、海力士、東芝、閃迪

不能自主生産但使用上述原廠顆粒的廠家:

建興、浦科特

如果把固态硬碟比作一個倉庫,那麼主要就是這個倉庫的管理者,這個一般不是關鍵名額

新手沒必要了解這麼細緻,手動狗頭

在了解接口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下PC中的總線,它相當于資料傳輸的公路,PC中的總線分為兩種,SATA 和 PCI-E,其中 SATA 相當于國道,PCI-E 相當于高速公路

PCI-E總線又分為五個等級

等級

速度

PCI-E X1

500MB/s左右

PCI-E X2

最高1000MB/s

PCI-E X4

超過1500MB/s

PCI-E X8

顯示卡級别

SATA

走SATA總線,速度不會超過550MB/s

M.2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PCI-E

走PCI-E X4總線或X8總線

4K IPOS 随機讀寫速度名額非常重要

速度快、穩定、旗艦級

固态一哥三星860EVO、970EVO、970PRO、SM961

成本效益

東芝Q200、Q200ex、TR200

其他比較好的

浦科特M9PeG;英特爾545s、760p;惠普EX900(最便宜的M2 nvme之一)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HDD

機械硬碟中的磁性顆粒我們可以看做房頂的瓦塊,在擺放瓦塊的時候有多種擺放方式,磁性顆粒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擺放方式,每種擺放方式也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水準式(CMR)

傳統的機械硬碟采用的方式,相當于把每塊瓦都鋪平了擺放成一排,但是這種方式對空間的利用較差,同樣大小的硬碟采用這種方式的容量較小

垂直式(PMR)

相當于把每塊瓦立起來擺放成一排,這種方式有效得利用了空間,提升了容量,能夠存儲更多的資料,是以現在的機械硬碟幾乎沒有1TB以下的

疊瓦式(SMR)

相當于屋頂的疊瓦式擺放方式,這種方式無疑更加密集,進一步利用了空間,加大了存儲容量,成本也更低

但是疊瓦式磁盤由于磁性顆粒存在重疊,是以在對某一個顆粒進行修改時,必須先将重疊的另一個顆粒的資料儲存起來,修改完成之後再還原本不應該産生變化的另一個顆粒,是以疊瓦式的機械硬碟不适合進行頻繁的資料修改,不适合用作系統盤,也不适合裝軟體和遊戲,隻是适合做大容量的倉庫盤,比如用來存放一些視訊、當作備份盤等

參考原文

前面咱們也說了,疊瓦式在修改檔案的時候需要把重疊的内容複制到緩存裡。是以疊瓦式硬碟緩存會比較大,一般都是256MB緩存。

比如西數藍盤1TB 64MB緩存;2TB 變成了256MB;3TB/4TB版都都是64MB。

不了解的人還以為2TB版本緩存大,成本效益最高呢,實際上2TB版本的是疊瓦式的。

同樣的,還有我們電腦上常用的希捷酷魚系列硬碟。

1TB是64MB緩存,2TB\3TB\4TB直到8TB也都是256MB緩存。

這也說明這些大容量的硬碟大機率是疊瓦式的,隻适合做倉庫盤。

而東芝P300系列,全系列都是64MB緩存,這也說明它都是垂直式的,性能更好。

轉速越快,硬碟的讀寫速度也就越快,性能越強,适合裝遊戲,裝系統。但相比之下,轉速快也意味着硬碟更耗電,噪音也會更大。

由于大容量的機械硬碟大都被用來存儲視訊等資料,不會頻繁進行讀寫,對讀寫速度要求不高,是以你會發現大容量的機械硬碟大都是5400轉的低轉速。

當作倉庫盤、備份盤、不常修改資料的

大緩存疊瓦式;希捷酷魚2T及以上;西數藍盤2T及以上

頻繁修改、裝軟體系統遊戲的

垂直式;東芝P300系列1TB版本或其他品牌1TB 64MB緩存版本

隻要能夠分辨疊瓦式和垂直式即可,品牌上希捷、西數、東芝都可

機箱

入門基本上都選擇中塔式機箱,萬金油,如果對便攜性或者大小要求較高可選擇ITX機箱,發燒級DIY玩家一半選擇全塔或者開放式機箱

全塔

ATX主機闆或者E-ATX,一般來說都相容

中塔

ATX版型或M-ATX

ITX小闆型

一般來說是前面闆進風,靠近CPU的出風(上面闆和背闆)

這個沒有什麼可推薦的,選擇自己喜歡樣子的機箱即可,個人比較喜歡的是九州風神魔方310P、愛國者炫影、先馬黑洞這三款

機箱選購需要特别注意的參數是機箱的CPU散熱器限高、顯示卡限長,這兩者需要相容自己選擇的散熱器和顯示卡

電源

電腦中耗電占比最大的部件是CPU和顯示卡,除此之外再加上100W左右的餘量即可,一般可以通過以下計算方式先進行大緻的估算:

<code>所需功率 = (CPU的TDP * 1.5 + 顯示卡的TDP * 1.5 + 100)</code>

TDP乘以1.5的原因是實際使用中的滿載功耗一般大于TDP,但是基本上不會超過TDP的1.5倍(保守估計,如果不放心乘以2)

電源的轉換效率其實就是由于電源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損耗,額定輸出功率占真正消耗功率的百分比

例如某電源的額定輸出功率為500W,假設它的轉換效率為80%,那麼它在實際使用中提供500W輸出功率的情況下真正消耗的功率為 <code>500W / 0.8 = 625W</code> ,轉換效率越高代表電源越省電(損耗越小)

電源根據轉換效率有白金牌(89%)、金牌(87%)、銀牌(85%)、銅牌(82%)、白牌(80%)80PLUS認證(認準80PLUS,其他的85PLUS什麼認證都是假的),推薦金牌起步,畢竟電費也不便宜

電容的一般作用是濾波,是為了減小電流信号的波動,穩定電流,是以電容的好壞決定了電源是否耐用,選擇好的電容非常重要

推薦選擇标稱了使用 全日系電容 或者 台系電容 或 日系+台系電容 的電源

其實從商家提供的質保時長就可以看出來這款電源的耐用程度,一般來說普通電源提供1-3年質保,優質的電源提供5年質保,而更加優秀的電源甚至能夠提供10年質保

模型分為非模組、半模組和全模組三種,同級别的電源價格也随之上漲

它們的差別在于線材是否都是固定的,非模組電源的線材都是固定的,往往裝完電腦後會多出來線頭不能拿掉,理線麻煩而且不美觀;全模組電源就是線頭都不固定在電源上,電源上提供所有的線頭接口,将需要使用到的接口用線接起來即可;半模組電源是一種折中的方式,将一些必須的供電線如主機闆、CPU、顯示卡供電固定到電源上,為其他線頭提供接口

電源根據尺寸的不同分為SFX和ATX,ATX是正常大小,一般用于全塔和中塔式機箱,而SFX是小電源,一般用于ITX機箱

根據上述規則選擇電源的參數,下面對電源的品牌進行一些介紹

品牌

海韻

台企,清一色日系電容,旗艦電源

酷冷至尊

台企,推薦購買NWE500、GX450系列,高端點的V系列V550也可以

振華

台企,推薦購買金蝶、金蝶GX、Leadex系列

航嘉

深圳企業,國内做工非常好的,300元以内的推薦購買

鑫谷

東莞企業,推薦GP白金版

美商海盜船

美企,推薦購買800元以上的電源

記憶體

記憶體條的容量決定了你能同時打開運作的應用程式數量

有些應用程式比較占記憶體空間,比如3A遊戲,需要加載各種資源如圖檔、模型等等到記憶體中;程式員寫代碼時的IDE程式,尤其是IDEA和Visual Studio;除此之外一些設計類軟體如PR、Matlab等都比較吃記憶體,如果記憶體不夠應用程式會變得非常卡頓

一般家用辦公(Office),影音的話8G套條(4GB X2)就足夠了

玩一些單機遊戲或者大型網遊的,或者做一些簡單的視訊剪輯則推薦16GB套條(8GB X2 或 4GB X4)

再大的容量就隻有專業的剪輯師或者其他吃記憶體的設計軟體使用者需要考慮了

記憶體的頻率決定了記憶體條的速度,可以簡單了解為,CPU在機關時間内去記憶體中讀寫資料的次數,同時也基本上代表了該記憶體條的記憶體顆粒能夠承受的最大頻率

記憶體上标稱的頻率是廠家承諾記憶體條一定能夠承受的工作頻率

在挑選高頻記憶體的時候需要注意主機闆能否支援該頻率的記憶體

記憶體條的頻率是由記憶體顆粒的體質決定的,體制是天生的,這和有的人生下來就适合跑步,而有的人不适合跑步是一樣道理,有的顆粒隻能承受每秒2400Mhz的頻率,是以隻能拿來做成較低的2400Mhz頻率記憶體,而有的顆粒體質好,能承受更高的頻率,這種顆粒會被挑出來做成高頻記憶體

通道其實不是記憶體的特性,而是主機闆設計的CPU與記憶體之間傳輸資料使用的通道

過去的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資料通道大多數隻有一條,但是現在絕大多數的CPU和主機闆都支援雙通道甚至四通道,是以單條頻率高的記憶體通路速度不如雙通道或四通道頻率低的記憶體,除非記憶體的頻率差了一倍甚至兩倍,這就跟搬家的時候一個人搬得再快也沒有兩個人甚至四個人同時搬快的道理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主機闆上顔色相同的兩個記憶體插槽就是雙通道記憶體插槽,而顔色不同的記憶體插槽共用一個通道

時序簡單了解就是貨物搬到樓下後裝車所需要的時間,具體是指在完成記憶體條标稱的頻率(比如2400Mhz)次操作之後所需時間的總和,是以說随着記憶體條頻率的增加,記憶體條的時序也會越來越大

但是在相同頻率的記憶體條中,由于顆粒體質的差異,有的記憶體顆粒能夠将時序降到最低,這種記憶體的超頻潛力非常大,是以在同頻率的記憶體條種,時序越低越好,但是價格也會翻倍

記憶體的容量必須滿足需求,同時不管你是哪種需求,個人都推薦使用雙通道記憶體

關于記憶體品牌推薦選擇能夠自己生産記憶體顆粒的廠家品牌,如鎂光、海力士等,其他品牌的記憶體可以檢視是否采用了以上廠家的記憶體顆粒,如果是那也可以購買

CPU散熱器

散熱器導熱銅管的數量直接影響了散熱器的散熱好壞,熱管越多、直徑越大,散熱效果越好

一般用來家用辦公(Office系列)、網頁遊戲娛樂音影選擇兩根熱管的散熱器即可;

如果玩遊戲但是不超頻的情況下四根熱管的散熱器也足夠了;

超頻的玩家需要6根及以上的熱管的散熱器

此外,熱管還分為鍍鎳和五鍍鎳兩種,鍍鎳熱管呈亮銀色,五鍍鎳熱管呈黃銅色,鍍鎳的熱管有防腐防鏽的作用,更加耐用

散熱器底座的做工必須要平整,這樣才能使散熱器與CPU充分接觸以傳導CPU的熱量,導熱矽脂的作用就是為了填充CPU表面和散熱器底座的凹痕使兩者充分接觸

散熱底座分為三種,熱管直觸、銅底焊接和均熱闆,做工、價格和效果也是依次增加

鳍片的作用是增加和空氣的接觸面積,使CPU傳導過來的熱量盡快流失,是以鳍片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越大越好

此外,熱管和鳍片之間的結合工藝也有一定影響,分為回流焊和穿片兩種方式

穿片式就是直接使用熱管将鳍片串起來(和烤洋芋片一樣),比較簡單直接,大部分散熱器也都是這種方式

回流焊是将内部熱管與鳍片焊接起來的,成本高,牢固耐用,采用回流焊的散熱器銅管和鳍片之間都預留了小孔,小孔就是用來對内部進行焊接的

關于風扇的說明可以點選檢視

需要注意的是散熱器支援的平台(AMD和INTEL)和機箱限高,避免買來裝不了的問題

家用普通辦公、影音

選一款看着順眼的2熱管散熱器即可

玩遊戲不超頻

大鐮刀 赤兔馬;喬斯伯 HP400(小機箱)

超頻玩家

九州風神大霜塔(可能遮擋散熱馬甲較高的記憶體條);利民 IB-E 銀箭;ID-COOLING IS-60(小機箱)

不差錢

貓頭鷹高端系列

AMD信仰

幽靈棱鏡,好看就完事了

導熱矽脂

信越7921完全可以了,成本效益之王,就是比較硬,比較難塗,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塗矽脂适量即可,因為CPU工作時的高溫會使矽脂充分流動填滿空隙,是以塗的時候可以簡單直接擠上去一坨或者抹成X字形,當然也可以塗抹均勻,但是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風扇

風量是指風扇一分鐘能夠吹出多少風,就像水管能夠排出多少的水,風量扇有不錯的排風量,但是這些風沒有勁,吹的比較近,是以風量風扇更适合放在機箱後面和機箱頂部這些離CPU比較近的地方,友善快速抽走CPU周圍堆積的熱量

風量的機關是 <code>CFM</code> ,一般超過70就屬于大風量了

風壓扇比較有勁,能把風吹的比較遠,是以風壓扇适合用在冷排上,同時也可以用在距離CPU比較遠的機箱前面闆上

風壓的機關是 <code>mmH2O</code> ,一般2以上的就是大風壓了

經過實測,有風扇和沒風扇差别巨大,說明有風扇并且有合理的風道即可,不必購買非常昂貴的大風量風壓風扇

供電接口

供電接口最低級的是2pin式接口,這種接口的風扇隻能以固定的轉身運作;接下來是3針3pin接口,這種接口的風扇支援DC調速,即支援多個轉速擋位進行轉換;最進階的是4pin的支援PWM無級調速,可以針對CPU溫度對風扇轉速進行更加準确的控制

如果預算足夠建議購買4pin支援PWM調速的風扇,一般30元以上的風扇就支援PWM調速了

RGB接口

如果需要購買帶RGB接口的風扇就需要注意RGB接口的類型了,RGB接口也有三種:最初級的是燈控線和風扇供電線公用一個接口的,雖然這種風扇支援多種顔色的燈光,但是燈光是不可控的,不僅不能和其他風扇燈光進行同步,而且還不能關掉;其次是這種12V 4pin的,這種接口的風扇一次隻能顯示單一顔色,但是可以通過主機闆進行燈光同步;最好的是5V 3pin的可程式設計RGB接口,也叫做ARGB,這種風扇可以同時顯示多種顔色,也能夠進行燈光同步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除了上面的還有這兩款:追風者SK神光12CM、迎廣AJ120 12CM

顯示器

簡單來說,色域就是顯示器能夠顯示色彩的範圍,色域的衡量标準分為兩種,即兩種機關———— sRGB 和 NTSC,兩者之間的換算公式為: <code>72%NTSC ≈ 100sRGB</code>

就是色彩顯示的準确不準确,對從事設計行業的同學影響較大,色差以 <code>ΔE</code> (讀作DeltaE)為機關

當 <code>ΔE &gt; 6</code> 時,人眼能夠明顯分辨出顯示的顔色與标準顔色的差別

當 <code>3 &lt; ΔE &lt; 6</code> 時,經過色彩訓練的人能夠分辨出顯示的顔色和标準顔色的差別

當 <code>1 &lt; ΔE &lt; 3</code> 時,人眼很難分辨出顯示的顔色和标準顔色

當 <code>ΔE &lt; 1</code> 時,人眼基本上無法分辨出顯示的顔色和标準顔色

畫面顯示的夠不夠精細,27英寸以下(不含)(23英寸長 * 寬 = 50.88cm * 28.62cm)的顯示器推薦分辨率為1920 * 1080,超過27英寸(含)(59.68cm * 33.57cm)的顯示器推薦分辨率為2560*1440(2k)

顯示器的重新整理率就是指每秒能夠播放多少張圖檔,比如你的顯示器1s能夠播放120張圖檔,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120hz重新整理率,重新整理率越高顯示器顯示的動畫效果越流暢,但是也意味着對顯示卡的要求更高

響應時間就是液晶面闆上的每個像素點的三原色燈變換顔色需要的時間,響應時間較大的話會出現拖影的現象(動畫過渡不幹脆,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一般來說1ms是最理想的響應時間,不過很難達到,現在大部分顯示器都是通過某些技術(騙過檢測裝置)達到标稱的1ms,實際上并沒有1ms,而且在不同類型的面闆上差距較大,下面會說明

總結如下圖: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戴爾U系列

色彩好,适合設計修圖

三星

大部分是VA屏,色彩好,适合家用影音,不适合打FPS遊戲

AOC

産品類型多、全,成本效益不錯,按需選擇

LG

帶魚屏不錯,顯示效果不錯,做工一般

宏基暗影騎士電競顯示器

顔值不錯

ROG敗家之眼電競顯示器

豪華旗艦,花式玩燈

鍵盤

常見的機械鍵盤軸體分為三種,青軸、茶軸和紅軸

先說青軸,青軸的鍵盤按鍵按起來就像在按開關一樣,段落感是三者中最強的,聲音比較清脆、響亮(有的人比較喜歡青軸鍵盤的聲音而有的人不喜歡,建議聽一下之後再做選擇),打字型驗較好,另外,青軸按鍵所需的按壓力度也是三者中最大的,在長時間打字或遊戲之後會感覺到手指較累,同時由于青軸的段落感較強,是以在一些對按鍵觸發延遲要求較高的場景體驗不是很好,比如英雄聯盟、QQ飛車、地下城等,釋放技能或者進行操作時鍵盤跟手度不好,常玩這類遊戲的不推薦青軸

再來看紅軸,紅軸相比青軸是另一個極端,完全沒有任何段落感,直上直下,聲音最小而且所需壓力也是最小的,是以在上面所說類型的遊戲中表現不錯,但是個人感覺紅軸的手感不是很好,因為按下去直上直下沒有任何回報,回彈給人的感覺也不是很幹脆,總有一種拖泥帶水的感覺

最後說一下茶軸,茶軸是青軸和紅軸折中的一種軸體,他保留了較青軸弱一點的段落感,是以在聲音上不大也不小,在壓力上也很适中,手感上和傳統的薄膜鍵盤手感類似,但比薄膜鍵盤幹脆利落一點,萬金油軸體

如果不知道怎麼選,建議選擇茶軸(青軸也可以體驗一下);如果要求鍵盤聲音較小,建議選擇紅軸;如果比較喜歡青軸的聲音(雖然吵,但是确實是機械感十足)... 額,不用多說了

其他軸體個人不太熟悉,建議查閱其他相關資料

鍵帽材質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ABS,就是普通的塑膠鍵帽,這種鍵帽的鍵盤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會打油(鍵帽被磨得發光發亮),影響手感,如果你不是油性皮膚并且手也不會經常出汗,那麼你可以選擇這種鍵盤

另一種是PBT鍵帽,這種鍵帽具有良好的抗油性,比較耐用,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影響手感,建議選擇這種材質鍵帽的鍵盤

入門

黑爵AK35I,同價位材料手感都是上乘,全鍵無沖還帶多媒體鍵,雙色PBT鍵帽,但隻有單色背光,微星GK50Z,除了燈光其他方面比黑爵AK35I都差一點

中端

首席玩家MK8,部分鍵支援換軸,Type-C鍵線分離,RGB,雙色PBT鍵帽

中高端

高斯GS87C/高斯GS104C,原廠Cherry軸,Type-C鍵線分離,RGB,雙色PBT鍵帽

偏高端

AKKO系列200-300左右不帶燈的,原廠Cherry軸,簡約大方顔值線上,PBT鍵帽(還有特色側刻的),同價位IKBC,Cherry都可以考慮

高端

阿米洛,好看就完事了

滑鼠

滑鼠這個東西太依賴手感,形狀、大小、重量、材料(比如那種類膚質的皮質材料,個人感覺手感拉跨)等都是影響因素,比較複雜,個人建議把周圍人使用的各種滑鼠自己都拿來試用一下,最後根據感受做出選擇

羅技

傳感器頂級,無線滑鼠無人能敵,G102成本效益之王,G304無線

雷蛇

性能強,手感好,推薦蝰蛇系列

音響

說在前面的話,但凡是帶功放的有線音響,音質都可以吊打大部分藍牙音響,當然如果不缺錢,當我沒說

個人小白,推薦漫步者R101V

桌椅

主要說一下桌子

如果不想麻煩,直接在淘寶上買現成桌子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購買折疊款和人造闆(木屑壓縮粘和制成)的桌子,判斷依據就是看他的厚度能不能做到2CM以上(推薦3CM起),如果不能那基本上就是人造闆

如果比較喜歡動手,可以在淘寶上找店家定做桌子面闆,這時材質就有較多選擇了,推薦的是實木、竹木、胡桃木等,厚度也推薦3CM及以上,然後再定做自己喜歡的桌腿進行組裝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檔:

并不專業的硬體選購指南
該部分内容主要參考自B站Up主桌魂

寬度:使用24寸及以上大小的顯示器時最少60CM以上(除非你喜歡貼着螢幕),推薦70CM、75CM或80CM

長度:如果喜歡将主機放到桌面上,最少120CM起步(非帶魚屏),如果還需要多屏協作或者放個筆記本或使用的是帶魚屏,至少160CM起步

高度:基本上都是75CM左右除非定制,可升降又太貴,一般可以通過調整椅子高低解決

椅子:個人感覺辦公室那種可升降旋轉椅即可

筆記本

買無貨的型号準沒錯,手動狗頭

順便吐槽一下現在的輕薄本全能本的鍵盤布局,尤其是小鍵盤方向鍵,上下鍵共同占一個鍵位,又細又長,手感非常差,是哪個腦殘設計師的注意?你的手指長那樣?竟然還被廣泛采用了是最離譜的,況且小鍵盤旁邊的右ctrl和shift真的有人能用到嗎?不考慮縮小這兩個鍵給方向鍵空出位置而是縮小經常被使用的方向鍵,屬實腦子瓦特了,建議全尺寸鍵盤布局向神舟學習學習,無小鍵盤的布局向Redmibook pro15 學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