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衆所周知,蜀漢丞相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報答劉備早年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于任何統治者而言,倘若所有臣子都能像諸葛亮這樣忠心負責,那麼江山社稷何愁不治,皇帝也無須夙夜操勞。是以,後世帝王都對諸葛亮予以高度評價,晉武帝司馬炎曾說:“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從晉代開始,帝王們都不斷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号。諸葛亮本為武鄉侯,東晉時期加封武興王;唐朝改封武靈王并賜廟;宋賜“英惠廟”,加号“仁濟”;元代加封“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蜀漢丞相諸葛亮塑像
明太祖朱元璋欽定“帝王高”時,選從祀名臣37人,“忠武侯與擁焉”;到了清代,不僅将各地諸葛亮祠堂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朝廷還會以諸葛亮從祀。曆朝曆代都有許多大臣将諸葛亮當作榜樣,可惜的是他們并沒有學到精髓。清聖祖康熙皇帝評價諸葛亮:“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更是誇贊“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武侯祠(漢昭烈廟)外景
不過諸葛亮并未得到所有帝王的喜愛,比如魏國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就曾多次在各種場合對諸葛亮予以駁斥痛罵。曹叡,魏文帝曹丕長子,生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從小就很聰明,有着過目不忘的本領,是以深得祖父曹操喜愛。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将長子曹叡冊封為皇太子。曹叡在洛陽即位後,諸葛亮曾多次組織北伐,打得曹叡寝食難安、心力交瘁。是以,曹叡在個人感情上對諸葛亮十分不滿。
▲魏明帝曹叡劇照
據史料記載,曹叡曾在诏書中寫道:“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這段話的惡毒程度,不遜于陳琳當年怒罵曹操的那篇《為袁紹檄豫州文》。不過曹叡此時畢竟是皇帝,他所說每句話都是金口玉言,還是要注意形象的,即使對諸葛亮再不滿,他也不會像普通人一樣亂罵一通,是以從曹叡的角度出發,他對諸葛亮的指責基本上也算是“有理有據”。
▲諸葛亮劇照
第一,諸葛亮專權擅政。曹叡抵擋諸葛亮北伐時,在檄文中指出“(諸葛)亮外務立孤之名,而内貪專擅之實”。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曾立尚書令李嚴為諸葛亮副手,希望蜀漢能保持一定的政治平衡。然而幾年之後,諸葛亮便以延誤軍情為由彈劾李嚴,将其貶為貧民流放至梓潼郡。
諸葛亮獨掌大權後,後主劉禅像淪為傀儡一般的擺設,軍政事務盡決于亮。曆史上,劉禅是以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鬥”,直到現在還有人将劉禅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後輩。盡管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不過客觀地說,有史以來,幾乎沒有一個權臣能像諸葛亮這樣,以大義之名将皇帝釘上恥辱柱,從這一點來說确實有些不該。
▲蜀漢後主劉禅劇照
第二,諸葛亮窮兵黩武。蜀漢地處西南,境内大部分領地都是山區,道路險峻極難穿越。諸葛亮每次出山北伐都會耗費無數人力财力,蜀漢百姓則需要一直承擔這種戰争成本。蜀漢國力本來就弱,諸葛亮忽視蜀漢百姓利益,不斷飲鸩止渴,大量透支百姓财富。北伐後期,蜀漢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大打折扣,諸葛亮出兵北伐之時很難籌集到足夠軍饷,勉強出山後很快便因糧草耗盡無奈退兵。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曹叡對此評價說:“諸葛亮驅略吏民,盜利祁山……好戰無功,國内疲弊。”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其繼承人姜維試圖完成諸葛亮遺願繼續北伐,盡管獲得一定戰果,不過并沒有改變整體格局。由于姜維在蜀漢威望遠不及諸葛亮,是以其北伐時遭到了蜀漢君臣的強烈反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國統一乃大勢所趨,諸葛亮在北伐中殚精竭慮直至病逝,雖然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但其行為也稱得上可敬可佩。況且不論魏明帝曹叡如何痛罵諸葛亮,其曆史地位以及貢獻卻始終無法超越諸葛亮。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