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劉邦手下有三位才能卓絕被後世推崇的人物,,他們是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

他們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都立下了不世功勳,可最終三個人命運迥異,值得後人深思。

劉邦完全是靠自己的拼博,依靠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奪取天下的,劉邦用人之道,有張有馳,展現了非常高的藝術。

項羽和劉邦相比,在用人方面頗有不足。範增是項羽的智囊,但他的建議卻常常不被采納。

如果項羽采納範增的建議,鴻門宴上劉邦早已被殺掉,哪裡會有後來的楚漢争霸?

劉邦自己總結過項羽失敗的原因,不聽範增的意見便是其中之一。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劉邦)

劉邦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當韓信逼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時,劉邦為了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雖然心中十分生氣,但仍然不動聲色,滿足了韓信的要求。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韓信的用兵,劉邦最終占用了項羽。

劉邦曾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皆為吾用,是以吾勝也。”

可以看出漢初三傑各司其職,對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性。

劉邦重用張良、蕭何、韓信,是政治利益的驅動。

随着漢朝的建立,,這三個人反而因為他們的才能,成為劉邦的潛在對手,他們與劉邦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在這種風雲際會之中,為什麼張良、蕭何得到善終,韓信卻死于非命呢?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張良)

三人之中,張良出身貴族,是個有理想的人。他曾現鈔秦始皇未果,在逃亡之中結識劉邦。

《史記》上說“良亡,,間行歸漢王。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張良非常了解劉邦的心理,,他一直努力幫助劉邦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宣揚“沛公殆天授”的主張。

反對一些人建議劉邦“複立六國後世”的意見,,非常符合劉邦的胃口。

張良對曆史發展趨勢有清醒的認識,是以他能給劉邦戰略層面的建議,他是劉邦最重要的戰略設計師。

因為楚強漢弱,是以在韓信的問題上,他建議“君主能與共天下,,可立緻。”

讓劉邦對韓信采取安撫政策,換取韓信的支援。當項羽集團覆滅後,又督促劉邦“襲奪齊王軍,徒信為楚王”,将韓信的兵權奪走。?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大管家,有超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劉邦稱他為第一功臣。

在劉邦攻下鹹陽,,諸将都在争搶金帛财物的時候,蕭何卻推行将秦朝的“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為後來劉邦“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蕭何是個優秀的HR。正是他發現了韓信的才能,,認為韓信是“國士無雙”,并明确的告訴劉邦,欲争天下,非韓信不可。

當韓信逃走時,蕭何又上演了月夜追韓信的大戲,促使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将。

在楚漢之戰中,蕭何幫劉邦看守關中大學營,“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完美的完成了劉邦後勤部長的任務。

劉邦稱帝說蕭何常有“萬世之功”。“诏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韓信)

面對劉邦的這種寵信,蕭何頭腦很清醒,他制定漢朝法律,建議“無為而治”,最終能夠“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可以說在曆代開國功臣中,蕭何的下場是最好的之一。

韓信是個心比天高,命如紙薄而又非常自負的英雄。他一生中絕大多數時期都是不如意的,年輕時飯都沒得吃,又受跨下之辱;跟了項羽又不能用,跟了劉邦也不受重用,要不是蕭何力薦,也許他隻能一生默默無聞。

另一方面,韓信又是個極為自負的人。

他一生總讓人看不起,是以他需要用才能和地位來展示自己的能力,要靠“齊王”這種名号來證明他的成功。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韓信的軍事才能不用多說,劉邦能容忍韓信在自己危急時候敲竹杠,也證明韓信是劉邦不可或缺的。

但劉邦需要韓信為自己服務,而不是韓信服務于他自己的個人追求。

韓信與劉邦的關系與張良、蕭何不同,他們其實是互相利用的關系,這種關系比起張良、蕭何來,相當的不穩定。

在劉邦稱帝,後,韓信與劉邦合作基礎沒有了,韓信就成為劉邦要鏟除的危險人物。

古代君主的公權力是不容分享的,開國功臣如果不認清這個根本問題,想在公權力的配置設定中與皇權鬥争,後果是很慘的。

漢初三傑命運的迥異,是三人對這個問題認知的差異造成的。

劉邦建立漢朝後,那些老兄弟個個争功,争賞,張良卻認為劉邦“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是以“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張良歸隐)

張良這個人,是屬于那種有理想并為理想而奮鬥的人,他對功名利祿真的不放在心上。

他的理想就是推翻暴秦,如果他隻想過優越的生活,他大可以不必冒險刺殺秦始皇。

張良是南韓貴族,衣食無憂,不是為了理想,他何必把腦袋挂在褲帶上造反?

是以湧進建立後,張良完成了心願,他的人生已經圓滿,他不想再負政治責任。

特别是在劉邦準備廢除惠太子中,張良請出商山四皓,逼得劉邦發出“羽翼已成,難動矣”的感歎後,張良不願意有朝一日被劉邦“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是以他放棄權力,歸隐林下。

蕭何的為人可以用老奸巨滑備來形容。他舉薦韓信固然是為了劉邦的事業,但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後來他為了政治自保,又可以毫不猶豫的出賣韓信,,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千古詠歎。

早在劉邦與項羽交兵時,“蕭何常從關中遣軍,,非上所诏令召。”

劉邦對蕭何真的那麼放心?非也。劉邦多次派人慰問蕭何,其實也是一種試探,對忠誠度的試探。

蕭何自己也知道“漢王有疑心也”,是以他将他的子侄送到劉邦陣中,換取劉邦的信任。

蕭何初入關中,得百姓心,民所上書皆與相國,也遭受到劉邦的責問,蕭何隻得通過貪贓枉法破壞名聲的辦法來換取劉邦消除疑慮。

這也說明蕭何是一個為了自己,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的人,這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慣會見風使舵,掌握上司意圖,是官場上的不倒翁。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韓信之死)

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分場合,不知收斂言行的作法。韓信提出代理齊王,這是政治上的幼稚,也是他最後被殺的禍因。

韓信“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這是劉邦最害怕的事。

在劉邦将韓信,降為淮陰侯後,韓信用稱病不朝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更是愚蠢的做法。

是以司馬遷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攻,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蒯通曾對韓信建議擁兵自立,韓信雖然沒有采納,但這一直是劉邦的心結。

被貶的韓信“日夜怨望”,更堅定了劉邦鏟除他的決心。

劉邦要想建立一個皇權至上的統一國家,必然不會允許異姓王的存在,劉氏子孫的封國制與郡縣并行,是符合劉邦心意的政治制度。

作為最高統治者,劉邦是不會舍不得除掉“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韓信的。?

“漢初三傑”為劉邦立大功,為何張良和蕭何能善終,韓信卻不能?

(劉邦與蕭何)

封建社會的皇權至上,任何臣下都必須依附皇權存在,是以劉邦完成國家統一後,信任的是陸賈為代表的儒生,喜歡的是儒生們給他制定的那些儒家禮儀。

也許劉邦看不起儒生,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儒家統治駕馭群眾有着一套高明的辦法。

劉邦需要的是臣服于皇權的儒吏,,需要沒有政治野心的臣下,而不是像韓信那樣有着巨大威望和能量、而又一心想當諸侯王的危險人物。

蕭何雖然貴為丞相,但相權也一直被劉邦打壓。劉邦後來借口上林苑事件,擠壓相權,如果不是蕭何表現得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等待他的命運如何還不可知。

劉邦與漢初三傑的關系說白了是一種利用和需要的關系,三傑隻有在規範的範圍内發揮作用,才能被皇權所容忍。

是以三個人三種性格,三種命運,是絲毫不奇怪的。

參考資料:《史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