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在諸多的古裝劇中,白銀都被作為一種貨币流通,經常動不動就是百八十銀兩的“大場面”。影視劇多是為了吸引觀衆的眼球,誇大說法,收到更好的收視效果。

然而,在現實中,卻不是這樣。
首先,中國古代的百姓,大多數都比較貧窮,很少有閑置的白銀,更别說,一下子就拿出這麼多了;
再者,白銀也不屬于流通貨币,就算老百姓手中有白銀,店家也不會收。一是不願,二是不敢,白銀不僅難以出手,還容易惹來禍事。
盡管如此,在明、清時期,朝廷征收賦稅卻常常以白銀為主,這一标準給百姓帶來了許多的災難,讓本來生活就不富裕的老百姓無路可走。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以至于,乾隆在面對外交使臣之時,就曾說出“天朝物産豐富,無所不有”的狂妄之語。但是,中國的銀礦石卻一直處于稀缺的狀态,在中南地區幾乎絕迹,隻有在内蒙古地區和西北地區稍微多一些。
然而,這些地區,多半都是在少數名族的控制之下,其餘的地方也都處在兩軍交戰之地。再加上,當時的勘探技術有限,許多深埋地下的銀礦都沒有被發現,以至于,中國早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把銀當成稀缺物。是以,在一定程度上,銀子的地位都超過了金子。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實行黃金和銅錢共同流通的貨币政策。
如:衆所周知的“商鞅變法”,變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得到關注,商鞅為了樹立朝廷的威信,便将50金作為獎賞,隻要群眾将木材搬移到北門就可以得到賞錢。
在許多古書典籍中,交易中,大多數都是以銅錢為主、黃金為輔,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币。直到漢武帝時期,開始了貨币改革。由于,當時各地受到不同諸侯的統治,使用的貨币也大不相同,造成了銅錢樣式和重量的混亂,于是,漢武帝就決定政策引導,統一使用五铢錢。
五铢錢的使用,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地軍閥割據,社會混亂,許多大家族都私底下偷偷鑄币。為了從中牟利,他們還在鑄币的時候摻入大量劣質金屬,最終,導緻這些銅錢的品質和成色都很差。
更有甚者,在鑄币的時候,還造出了大量殘缺不全的銅币。
每次百姓與這些大家族經濟往來的時候,大家族便會趁機将這些劣質銅币交易出去,百姓雖然心中不願,卻也不敢出言拒絕。這些劣質銅币交到百姓手中的時候,被當作尋常貨币使用,百姓卻很難将他們按照普通貨币的價值轉手出去,長此以往,百姓就被壓榨的苦不堪言。
這種情況,一直到曹魏政權建立之後才得到了一些改善。
當時,銅錢的品質差勁到可以随手捏碎的地步,許多百姓不滿壓迫淪為流民,統治者終于下達政令,将谷物錦帛作為貨币流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群眾生活的艱難,布匹和糧食已經成為了百姓最後的生存倚仗。這種情況,一直到隋朝建立之前都沒能得到改善。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銅錢重新被使用,但是,此時的銅錢樣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私自鑄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控制,銅錢的品質也有了很大的保障。然而,許多百姓仍然流行用糧食和布匹作為流通貨币,地位甚至高于官方的貨币銅錢。
到了唐朝時候,國家還釋出了相關文書,規定:糧食、布匹和銅錢的交換比例。唐玄宗甚至規定:凡是田宅馬匹交易的,都要先用絹布、羅、绫、絲緯等進行交易,其餘市價達到一千以上的,才允許錢币貨物兼用,可見,當時銅錢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提升。
糧食布匹在交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到了宋朝,由于黃金數量實在有限,而銅币又因為重量問題使用起來極不友善,糧食、布匹的購買力一直高于銅錢。宋朝與外敵交戰的時候,常常将糧食、布匹作為犒賞士兵的獎勵,在雙方來往的時候,糧食布匹就顯得尤為重要。
銅币在中原地區雖然使用不便,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使用。而到了番外之地,銅錢的價值就遠遠比不上實物了。少數民族很少有人願意接受銅币,除了白銀以外,糧食布匹就成了最主要的流通物。
到了元明時期,朝廷對百姓征收賦稅也都是以糧食為主。
時間一久,百姓就想出許多方法偷稅避稅,甚至,一度出現了“淋尖踢斛”的絕技。從隆慶皇帝開始,朝廷顯然也是意識到這種征稅方式存在的漏洞,是以,為了改變原有的征稅方法,從征收糧食改為征收白銀。
當然,統治者如果不是極其昏庸,也不會随意更改這麼重要的政策,而這一舉動也跟當時中國的處境有關。
明朝時期,中國一直飽受倭寇侵擾,朝廷與周圍國家的貿易往來一度斷絕。
後來,經過戚繼光等人的努力,海上貿易之路才被打通。而此時,已經開辟了新航路的歐洲國家,在南美占領了許多地區。南美地區盛産白銀,歐洲人便是第一個獲利者,而中國的瓷器、茶葉等貨物在歐洲廣受歡迎,歐洲人在南美挖掘出來的白銀最終落入中國人手中。
随着白銀的大量流入,明朝政府開始改變貨币政策,将白銀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币。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白銀雖然傳入很多,但卻基本上掌握在貴族豪強的手中,普通百姓基本沒有機會擁有。自從明朝改變政策之後,百姓就不得不将手中的糧食銅币換成白銀以納稅。
然而,地方豪強趁機壓榨,暗中擡高銀價,如此一來,百姓始終是吃虧的一方。明朝後期農民起義頻繁,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種不合理的賦稅政策。
清朝時期,清政府仍然沿用這種賦稅政策,由于,清朝中後期政治腐敗,到了慈禧太後執政時期,更是大肆揮霍,白銀不足的情況日益顯著。政府手中的白銀大都來自百姓,每逢國庫空虛便加大壓榨力度,許多百姓苦不堪言,隻能流亡他鄉。
近代史上的幾次戰争,清朝每次失敗都需要賠償大量白銀,這些賠款都是需要老百姓來承擔的,是以,就更是加大了百姓的壓力。由于,清朝時期的白銀大量外流,一度出現了“銀貴錢賤”的現象,百姓每次納稅,都要出賣大部分家産。
後來,撚軍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的爆發,盡管,它們爆發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受到了地方百姓的支援,這實在是“民力以盡,無以為繼”呀。
參考資料:
【《銅仿貝——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币》、《魏晉南北朝貨币研究》、《宋史食貨志》、《明代貨币與貨币流通》】